Vinchent的博客

: 经典阅读

论语15 - 里仁 - 子之道与父母

## 子之道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很简单,早上听到真理,晚上死了都行。

不过我还是想瞎说一下:在这一篇的第15章,孔子说到了“吾道一以贯之”,那里的“道”应该不是“真理”的意思,而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那么我的瞎解释是:早上听闻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了推广和传承,晚上我死了也无妨~

我为什么这么瞎说呢?因为我心目中的孔子不是仅仅在乎自己“闻道”的那种人,而是要把自己的信仰推广出去的那种人,当他有一天听到了自己所推崇的理论在世间得到回响,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慰藉。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对孔子“道”的总结,“忠恕”而已。曾子的总结我并不赞同,我认为夫子之道在于仁和礼。不过没关系,反正这是曾子的看法嘛。

当然了“忠恕”可以解读的面向太多了,“仁”和“礼”肯定可以被各种诠释的人包括进去。这就跌进了曾子的圈套,因为你一旦认真,他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哈哈哈哈嘎

所以我主张,对于这种把夫子之道用两个字总结的,那不是在总结夫子之道,那是在总结曾子之道,所以正常理解就可,不必深究。爲人盡心竭力謂之“忠”,推己及人謂之“恕”。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当然要以礼让来治国了,这又有什么难的呢?否则的话,要礼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重点在于,面对乱世,孔子试图回归本原——“礼”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玩意啊,不是高端玩家才能玩的东西,也不应该被束之高阁——“礼”本来就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呀!

经典是用来读的吗?这有什么难的呢?经典不是用来读的话,要这些经典干嘛?古典音乐是用来听的吗?这有什么难的呢?古典音乐不是用来听的话,要这些音乐干嘛呢?艺术作品是用来看的吗?这有什么难的呢?艺术作品不是用来看的话,要这些艺术干嘛呢?……

## 父母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父母固执“不从”的话,能怎么办呢?只能“敬不违,劳而不怨”了……吗?

不一定,其实我认为也不一定需要这么早地放弃,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和父母沟通,用父母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出自己的意见,毕竟要明确一个目标,如果我们是为了传达一个对他们有利的信息,那么首先我们得切实地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初衷,“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如果一定是沟通无效,那么该怎么办再仔细考虑。不管怎么样,“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作为一种基本的“孝道”,我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它完全是一种家庭里长辈威权的体现,需要警惕,必要时需要反抗。我们需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谁有权威就听谁的。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理解。当时没有GPS定位,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没有方便的通讯工具,一旦“远游”,那就意味着很长时间杳无音讯,父母也没有人照顾,万一有个病有个灾,自己都没办法知道,更不要说回来尽孝了。而尽孝是维护“礼”的秩序的基本环节之一。

退而求其次,游必有方,至少让父母家人自己去哪里,这样有事情了也好互相知会,保持一种联络的通道。

现在还抱有着“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即时通讯发达、交通工具也很发达,如果还陷在传统的观念里,而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那就是固执己见了……或者是,有别的原因,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或者两者皆有之,这时“孝”不再是一个理由,而只是一个借口,它作为一个答案,掩盖了更加真实的问题。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和学而篇1.11基本相同,分析写在了1.9,没有什么更多的补充。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自己心里得有点B数,一方面祝他们寿比南山,一方面要为他们养老送终做好准备啊。想想当时没有公元纪年,没有日历,记住父母的生日还挺麻烦的。如果穷人家连可以长期保存的书写工具都没有,没办法写下来自己的生日,那就更不知道该怎么记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论语14 - 里仁 - 君子人格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话就是说,如果心里还想着荣华富贵,那就别说自己志于道了。我要真是志于道,就应该把工作辞了,天天在家读书,可是吃什么喝什么呢?不能偷不能抢,得“以其道得之”,这“道”又是什么呢?孔子没说呀,发愁!再接着往下读吧。

现在的知识分子,总是想找一个又志于道又把钱给挣了的路数,以我的道德观念,倒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估计孔子可苏格拉底都会对此感到不齿。毕竟社会不一样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社会,而不是小农社会,我们的生产必须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事实上,仅凭借我们一己之力,不加入社会分工,什么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解读很多样,争议集中在“无适无莫”的翻译上,但是最后落脚点是一样的,就是“义”。也就是说君子生存于世,要做到公正客观,而这个公正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道义。如果符合道义,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对手敌人,也应该赞同;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便是自己的朋友或者喜欢的人,也应该反对。

在我看来,做一个君子的要求是反人性的,要做到公正客观,那就只能“不朋不党”,而朋党的产生恰恰就是在区别对待中才得以体现,如果不能“团结对外”,那就没什么“团结”可言了。可是结党的人又不愿意摒弃自己对君子的向往,那就只能合理化自己党派的主张,为自己所推广的理念贴上“义”的标签。

而事实上,“仁义”本就是任人解读的概念,人性太复杂了,充满了矛盾可以利用。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里指出两条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君子一直放在欣赏的是道德和礼法,而小人放在心上的是土地和利益。这么一看好像小人也没什么不堪的。确实,我不认为这里的小人是骂人的意思,因为对于君子和小人本就有不同的解读,这里可能指的仅仅是非士大夫的人。

想比于一捧一踩,倒不如把这句话理解为陈述事实。总有一些人要怀德怀刑,有一些人要怀土怀惠,并不是谁更高尚,谁更低劣。君子们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怀刑怀德,但是看不起怀土怀惠的人。

所以,虽然我不是一个躬身入局的人,但是我敬重他们。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个义利之辨已经在4.11条分析过了,我没有什么更多可说的。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依照利益来行事,往往会带来很多怨怼。可能利益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可计算性,利益的可计算性,很容易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二元化到一个多和少的衡量标准上。在比较利益的同时,我们可能忽视了利益之外更加核心的内容,比如“仁”、“义”。

996的社会似乎在给员工灌输一种思维——“钱给够了,做什么都行。”钱给不够呢?那就“被成长”吧。但生活总归还是大于工作的,工作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当生活成为了工作的子集,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物化,而这种物化会带来一种内心秩序上的混乱,这就是“怨”的根源吧。

当然了,我以上说的这些和孔子的本意无关。

论语13 - 里仁 - 修行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节约大约是没有错的。我认为也是这个道理。得搞清楚节约是为了什么。浅层次的节约是为了延迟满足,这种延迟可能也就是一个月半年,攒钱买个啥之类的;再进一步是节约养老,这种节约的视野更加长远,看到的是几十年后自己的生活;终极的节约是不被消费的欲望所裹挟,不是刻意节约,而是没有什么想买,心灵足够富足到不需要用消费来填补。

节约的精神也可以放到投资里来看,浅层次的是假节约,用省下来的钱炒股是为了小赚一把,把投资当赌博;再进一步是长期投资,放弃阿尔法,追求理性稳定相对可预期的长期收益,这种投资还是为了赚钱;终极的投资详见《西虹市首富》,那是真的“千金散尽还复来”hhh

不管怎样,节约的人运气确实不会太差。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一条的话题在2.18 子张学干禄那里讨论过,是“说”和“做”之辨。说到做到是成为君子的要求之一,这一点非常困难,它需要高度的自律,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一句话都不说,默默地把该做的都做了,这应该是最受孔子所青睐的那种。

孔子话不多,不知道是否是记录的原因。但我宁愿相信孔子本人话就是不多,他要是看到孟子这么善辩,应该会劝孟子少说两句吧哈哈哈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4.22相同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前一句讲的是Keep ip real, man。“位”是虚的,“所以立”是实的。我的第一个理解是:要学真本事,而不是钻营关系,把自己的位置搞得高高的,但是能力弱弱的,最后登高跌重。再想一步,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抛弃外在的评价标准,而采取一个内在的标准来做自我评价。我的第二种理解更偏向于“患”字上。“无位”,是一个外在的标准,没有必要去“患”它;而应该关心自己有没有达到自己的内在标准。

后面一句和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类似。但是这里更加突出的是自己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知”。采取和上一句相同的解法,我把重点放在“患”上,也就是说,不要担心害怕不被人理解,而是应该把标准内化到自己的身上——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求为可知”。

这就是“课题分离”吧。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总是看别人的问题比看自己的问题容易。见贤思齐的道理都懂,关键是常常带着有色眼镜,所以看不到“贤”,看到的只有“不贤”,然后慨叹一句,还好我不像他一样!真的吗?

前几天看一个法国的新闻节目,上面的嘉宾说到现在的媒体环境真是痛心疾首啊,说大家不知道如何辨别消息的真伪,说大家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社交媒体还会做相关的推送blabla,可是同样的一帮人,说到和中国相关的议题又立场鲜明了起来,什么事实查证什么个例不能说明问题都抛到了脑后……well,我想这是我们的原罪吧,所有的智识教育不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吗?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看着就很暖,我偶尔看到微博下面的留言常常觉得,真的吗?社会已经这样了吗?然后想到这句话,信心还是会回来一点,“德不孤,必有邻!”

讲实话我不认为这句话经得住考究,但是就是很能给人鼓励,让我觉得自己在道德和理念上的坚守还有价值。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忠的对象是什么,在孔子的时代是君,所以说“事君数,斯辱矣”。那我们应该忠于的是什么?自己的国家?民族?信仰?公司?

“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颗心。中,意味着是不偏不倚,心意味着发自内心。所以“忠”的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经过自己道德思考判断而做出选择的意涵。而我们在使用和理解“忠”的时候,既不“中”,也不“心”,必须要选边战才叫忠,这真的是对“忠”最大的辱没。

古代的贤臣、忠臣,往往也是直言相谏的臣子;忠于朋友的诤友也是能点出朋友错误,匡正朋友的人。这才是“忠”。

无法指出社会中不公不义的事情,这样的舆论环境容不下“忠”,只容得下“佞”。

论语12 - 里仁 - 说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

孔子说该如何选择住所:要看这个地方仁德不仁德,不仁德的话,就没有办法收获智慧。这让我想到自己在选择住处的时候,除了考虑交通是否方便,还需要考虑这个地方的环境怎么样,治安如何,暴力事件发生的多不多。倒不是为了得“知”,是为了一个心安。

如果大家都“里仁”,这样仁就像一颗太阳一样可以把自己的力量辐射出去,普照大地,最后处处都是仁德。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暴力和混乱更加无孔不入,如果更加深层的社会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安全地带。

怎么办?面对不断升级的冲突和暴力,种族间的对立、阶级间的对立、意识形态间的对立,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也是重读经典的原因,从孔子的教诲里说不定能收获一些答案。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

这一句让我想到了一个逻辑问题。“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不是意味着“仁者可以久处约”呢?不一定。比如,不是女人者不能生孩子,并不意味着是女人就一定能生孩子,而是意味着是女人就可能能生孩子,也有可能不能。严格的按照逻辑来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并不意味着仁者就可以久处约。

反过来呢?它的逆否命题就为真了,可以久处约或者可以长处乐的就是仁者。因为假设一个人,不是仁者,但是可以长处乐,就违背了“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所以说能够长处乐的人就是仁者,那他能不能“久处约”呢?不一定,理由参见上一段。

不知道你绕进去没有,不重要了,只是拿这两句话做一个逻辑练习,我相信孔子及其弟子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他们姑且一说,我们姑且一听,把它当作一句教诲记下来就是了。

然而我认为那它当作一个逻辑训练比它本身的道德说教要有趣得多~

顺着我的分析往下一想就细思极恐了,假设有10个不仁的人和10个仁人。这10个不仁的人都不能长时间生活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居住在安乐之中。孔子告诫我们不要做不仁的人,要做仁人。但是或许他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10个仁人里,10个都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只有1个长期生活在安乐之中,其他9个都非常焦虑和痛苦……well,如果是这样,你还选择做一个仁人吗?

很多鸡汤都是这个逻辑,“不XX就不XX”,不妨反过来想一下,或许能灭嗨——比如,不转不是中国人,转了就是中国人了吗?

好了,拉回来,看下半句:“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为什么?「仁」是博弈里的帕累托最优,你仁了,我也仁了,我们大家都仁了,这个社会就能好(至少孔子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仁了,你不仁,我就很惨。所以「仁」的人首先要坚守住自己的仁德,也就是“安仁”,至少不能让这个社会更加滑向深渊;其次如果行有余力还要推广仁德,做有益于推广仁德的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和社会都更好。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又是一个逻辑题。只有仁者可以喜爱和厌恶他人。凭啥?不仁的人就不能喜欢他人,厌恶他人了吗?并不是,这里隐含掉的条件是「正确地」或者「合理地」,根据杨逢彬老师的注解,这部分含义隐藏在了“能”这个字里面,在先秦汉语中“能”做谓语的时候一般表示褒义。

“仁”从来没有一个边界清晰的定义,但如果强行用逻辑来分析,那么可以说,“能好人、能恶人”的人就一定是仁人了!所以如果给仁人下一个定义,那么我会说,仁人是能够正确喜爱和厌恶他人的人,亦即,能够正确对他人做出评价的人。但是,这当然不是孔子的本意,我也不真的这么以为,这仍然是一个逻辑游戏。

我宁愿把“唯”理解为一种强调和情绪的抒发,我认为孔子试图回应的是“不仁”的君主轻信奸臣不重视忠臣,小人们结党营私,故而发此感慨。所以在我们评判他人的时候,需要自我觉知自己使用的怎样的标准,以及它符不符合我们内心相信的道德原则。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是一种动机推理,只要是有志于仁德了,那么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大恶吧!这完全取决于仁是不是一种普世的标准。如果仁如同法,只要我遵守法律了,那么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大恶吧?这是对的,因为法就是用来规范大恶的。但是仁不一样,仁来自于内心,来自于人和人切己的互动,它不是一个普世的标准,如果它外化成为一个普世的标准,那就不是仁了,可能是“礼”的一种强化的形态。

所以,如果孔子说的是“苟志于礼矣,无恶也。”恐怕更有道理。但是为什么孔子没这么说呢?我瞎猜的是,孔子不认为一个外化的客观的标准符合他对于仁的期待,这两者是矛盾的。

所以推广仁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我们必须要让人们自己在内心里发现,由衷地相信,并且依此行事,而不仅仅是用规矩框定住,这放在现代,大约叫做「启蒙」。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第二句有争议,搁置不谈。不管怎样,这一章的前两句说的是“以其道得之”。该是自己的就要争取,不该是自己的就不要奢望,这很符合斯多葛哲学。关键在于这个“道”究竟是哪条道。

孔子说的“道”,当然是“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德,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行,仓促匆忙间不行,颠沛流离时也不行。“仁”只有坚守,才有价值,一旦破功,就会毁掉名望,晚节不保。

不过这种人能够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吗?政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这种具有强烈道德感的人,恐怕很难进入现代民主政治的体系。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好仁者,恶不仁者”,那他的弟子们呢?没有一个好仁者和恶不仁者吗?哈哈,这一章怕不是恰恰是在教训自己的学生:你们就不能有一天把力量放在仁上吗?这很难吗?我就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有吧,但是我没见过。

孔子说没见过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仁者,恶不仁者”,另一种是“力不足者”,所以说大家都没有把自己的“力”放在仁上,而是放在了其他事情上,这让孔子感到很不高兴,毕竟他努力推广的核心价值就是“仁”。

可是“仁”真的这么容易做到吗?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什么样的人犯什么样的错,后面一句有点争议,有人认为知仁是了解仁德,有人认为是了解这个人(知人)。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取决于两套价值观念。

取前者来讲的,不给人贴标签。人的过错多种多样,每个人都不同,观察一个人犯下的错误,可以了解这个人的道德观念。这里是通过错误出发,试图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

取后者来讲,这是通过归纳总结来看人。不同的人会犯不同的错,我们看这个人犯什么样的错,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我取前者解,因为我一向反对给人贴标签。

孟子01 - 梁惠王啊,请别打仗

孟子去见了梁惠王,梁惠王上来就问:“您老人家大老远来,是不是要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呢?(亦将有以利我国乎)”

孟子回答说:谈什么利益呢?咱们谈谈仁义吧!然后开始论述:“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如果一国之下上上下下都在谈利益,那么国家就要危急了!为什么呢?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因为利益的驱使,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传统的社会秩序肯定无法维系,被统治阶级要推翻统治阶级自己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然后再接着被推翻,就这样无限循环下去。以利益驱使的结果一定是不知满足的。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可是仁义了就不一样,没听说有仁义的人会不管自己的亲人,也没听说他们会怠慢国君。要多谈谈仁义,而不是多谈利益啊!

## 「我读」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玩弄了一个文字游戏。我认为梁惠王说的“利益”并不是孟子说的“利益”;梁惠王只是问您来我国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政策,帮助国家的发展。而孟子的策略就是施仁政,只不过是借一个话由罢了。

都说孟子是性善论,不过我认为孟子也非常清楚人唯利是图的本性,这就是为什么他需要到处针对仁政进行游说吧。我们不能假设孟子意识不到人性之复杂,他的推崇和坚守,让仁政得以施行,为的是实现内心的大道。

不过以我的观点,“仁政”是一种温柔的专政,它治下人的权利是这个至高的权威所赋予和保障的,如果“仁政”被“暴政”取而代之,人只有受苦的份,直到某一个节点,这个政权被取而代之。但是在这之前,很多人都变成了路边的冻死骨。

“仁政”似乎是专制下唯一好一点的选择,但是这还极度依赖统治者本人的素养和统治集团的普遍素养。可是在这样纷乱的年代,这恰恰是最困难的事情。


孟子再见梁惠王是在池塘边,梁惠王在欣赏鸿雁麋鹿,他问孟子:贤人也能体会这种快乐吗?

这是在秀。而孟子的答案是,恰恰只有贤者才能体会这种快乐,不贤的人虽然由这一切,但是也体会不到这种快乐。为什么呢?孟子引用了诗经,谈到了周文王建灵台灵池与民同乐的例子。“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如果不能与民同乐,就要被人同归于尽了,那时就算有台池鸟兽,又怎么快乐的起来?

## 「我读」

孟子劝谏内容的政治意涵十分明显,是在提醒梁惠王别浪别飘别脱离群众。不过孟子说的“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也很有启发。我们常说我们需要配得上自己追求的东西,单纯物质的享受是无法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的,只有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做一个正直而不是阴暗的人,才能享受长久的快乐。


孟子和梁惠王记载下的第三次会面,他问了孟子一个问题:我对于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啊!你看,河内的地带泛滥了,我就把人民迁到河东,河东的地带泛滥了我就把民众迁到河内。我看邻国的国君没一个像我这样,咋就没见着邻国的人民被吸引到我的土地上来呢?

孟子说:得了吧,就您这样就想吸引人才了?您这是五十步笑百步啊(这个典故即出于此),根本没看到问题的关键好不好?

问题的关键是“王好战”。其实孟子直接点出了答案,但是却包装的像个例子:“王好战,请以战喻……”喻什么喻!问题的关键就是好战。

好战的坏处是什么?除了战士要因此丧命,而且有违农时,违了农时,大家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可能归顺?

要想天下归心,并不难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吃饱、穿暖、老有所终。人民的要求多简单啊?有这么难吗?

下面这句话真的是扎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丰收的年份,狗吃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把这些粮食储存起来;荒年的时候,路上人都饿死的时候,为了战争储备,也不打开粮仓。人死了就说:“这不能怪我啊,这年头光景不好啊”,这和拿一把刀把这个人杀死有什么区别呢?又或者说:“这不能怪我啊,都怪要打仗啊!”王啊,您不要再把锅甩给年景了,天下就归心了!


在第四次对话的时候,梁惠王似乎终于服了孟子了,他说:寡人服了,愿意听您老人家的教诲!

孟子回问:用刀杀人和用棍杀人,有差吗?没差。用刀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差吗?没有。

孟子接着的回应可真不客气:厨房里有肥肉,马槽里有用来打仗的肥马,但是人民却吃不饱饭,野外都有人饿死,这是什么?这是领着禽兽来吃人啊!动物之间相互残杀,我们看到都于心不忍,作为执政者、父母官,都做不到不领着禽兽来吃人,这算什么官?

## 「我读」

这两章放在一起读,因为内容十分相似,核心观点就是一个:别打仗了,好好修养生息吧!

法家是医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直指病征,药到病除;儒家是公共卫生集团,每天就宣传勤洗手啊打疫苗,多锻炼啊少用眼……公共卫生之难,可能比医治病人本身要更难。

读孟子和梁惠王这一部分,我总是想到两岸关系,一边不断购买武器,利用意识形态来裹挟民意,另一边也不甘示弱,面对原则问题,一定要有强有力的回应;于是陷入恶性循环。而生活在这种紧张状态下的两岸民众是无辜的,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政治在试图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制造新的问题。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