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经典阅读

论语19 - 公治长 - 孔子的志向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关于这一章,有一点想要过度解读一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儒家是讲入世的,但是孔子也假想过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情况,这里指出的就是他如果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会怎么办。反问我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在外面闯荡闯不下去了,我要怎么办?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和我一样——回家,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村庄,自己长大的地方、疗伤、积蓄能量。

但是孔子没有这么说,他没有说:“道不行,我就回家种田”或者“道不行,我就回家教书”。孔子说,他要到乘一叶扁舟,到海上漂流,要去流浪。在我看来,这说明孔子的归宿不是鲁国、自己的家乡,他内心的归宿在远方,在无尽的大海。我严重怀疑这段对话就发生在海边,这是孔子看到无边无际、容纳百川的大海时发出的慨叹。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争议的地方在“非尔所及也”,按照杨逢彬老师的注释,这句话如果翻译成“不是你能做到的”更加符合训诂,而翻译成“不是你已经做到的”更加容易说同。

毕竟大家不愿意相信孔子给自己这么优秀的一个弟子下一个定论——“仁”的核心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做不到的!你我自问可比得了子贡,他都做不到,我们可怎么办?

我倒觉得不妨往这个方向想想。孔子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是做不到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子贡是否有自己的苦衷呢,或者是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在加诸于人自己不欲的事情,而他没有办法从这种事务中脱身。毕竟子贡能力非常强,在鲁国官场上也很能混。

我们知道往往摊子大了就会滋生那种人加诸于我我不欲的事情,我继续把锅甩给别人的现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看来讲的不单单是讲对待别人不要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一种承担——那些痛苦和错误,到我这里为止,我不会再把它传递给下一个人。我认为这是避免平庸之恶的唯一方法。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一句的理解方式也很多,我存而不论吧。

5.22 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今译:溜了溜了!我家小弟牛逼得很啊,一套一套的,说的我都无语了!

不做分析,就这样陪孔子高兴一会吧~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我也以此为耻。在得到的留言下面看到拍马屁的太多了,拍得出花,我都不知道在想这些人是不是自己都拍得自己都信了。不过话说回来,不真心拍马屁的人,往往拍不到马屁,会被一脚蹬开,因为常常被拍马屁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是真心的马屁,什么是违心的马屁,违心的马屁可能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的志向最具体,车马衣裘,都能在眼前浮出画面来,可见他是真的一个讲朋友义气的人。

颜渊是一个很在乎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他不希望自我夸耀,这是对自己的约束,也不希望为他人制造麻烦。另外,他的这两句话都是否定的语气。

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他的志向里照顾到了老少和自己同龄的所有人。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唉。难啊!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好学,可见他真的非常珍视这种品质。毕竟论语的第一句说的就是“学”。

论语18 - 公治长 - 三人行(下)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産:公孫僑,字子産,春秋時鄭國的賢相,執政於鄭簡公、鄭定公時,達二十二年。其時,正晉、楚兩國争强,烽火四起之際。鄭國地處衝要,子産對外不卑不亢與兩强周旋,爲國家贏得尊敬和安全;對内整頓田制、軍賦,並鑄刑書以“救世”,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老百姓歌頌他道:“我有子弟,子産誨之;我有田疇,子産殖之。子産而死,誰其嗣之?”

孔子借由评价自产,又再一次丰富了君子的意涵——对待自己不马虎,对待君王尊敬,对待人民施恩惠,使用人力讲道义。

孔子看到今天劳动人民经受资本家的剥削应该很生气吧,现在的管理者反思一下自己行为检点吗?对待上司尊敬吗?对待员工有足够的恩惠吗?使用员工的时候讲武德吗?

恐怕……就能发现自己的“平庸之恶”了,“恶”就来自于那一句“我也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呀,别人都……”

诚然,社会的改变不能靠一个人,但是它恰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评价齐国大夫晏婴。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智)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的“蔡”指的是占卜用的大乌龟。臧文仲这哥们花大力气给大乌龟建房子,搞得郑重其事,这是聪明吗?小聪明罢了。

现在不也一样有很多取悦上级的政绩工程吗?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文多次被任命又任免,但是每次交接都恪尽职守,算得上是忠了,但是孔子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没有做到‘智’,算不上‘仁’”;陈文子跑了好几家公司,觉得自己的上司都不是东西,算得上是清白了,但孔子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没有做到‘智’,算不上‘仁’”。

又是两个不是仁的案例,这次连“智”都不算。总结一下,就是仅仅是终于自己的工作,算不上智和仁;道德洁癖也算不上智和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是我们常用的俗语,常常用来劝人不要过早的做决定——说得再直白点,其实就是让对方不要这么做……所以,我们常用的意思已经完全不是《论语》在这里说到的意思了。

这里说的是,不要想太多而妨碍了行动,适度的考虑就需要开始行动了,想得太多反而有反面效果。这里不得不cue一下37%法则了,意思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评价宁武子,这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邦无道”时候的“愚”。我们常规的理解大概是说他比较“会做人”吧,邦有道的时候就发挥才能,邦无道的时候就明哲保身。但是,也可能未必是这样哦:朱熹《集注》的一段話有助於我們瞭解甯武子的“愚不可及”:“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難險;凡其所處,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爲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明哲保身”的说法我们听起来太舒服了,但是这种态度真的值得我们推广吗?面对问题,逃避问题,保全自己,我不认为这是孔子会鼓励的做法,我宁愿相信朱熹的解释。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念旧恶,因此人们对他们的怨恨就少了。看了《伯夷列传》,不觉得《史记》里写他的故事能和这一章的内容有什么连结。但是念不念旧恶,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念旧恶和不念旧恶都能找到理由,关键是看怎样做对执政者更有利了。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这里孔子借微生高的案例辨析“直(爽)”的概念,有人找他打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反而去邻居家借了打给他。据说(《庄子》)他还约定和女子在桥下见面,女子毁约,他就一直等到自己淹死。

这是直爽吗?这是作。

论语17 - 公治长 - 三人行(中)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弟子做出了评价。我不是特别在乎这些评价,倒是比较在乎这三个人之间的共性那就是“不知其仁也”。从这句话反过来看,能在千乘之国当国防部长,算不上仁;在百乘之国当总理,算不上仁;在政府当一个智囊,算不上仁。

再接着往回看,孟武伯说的是“子路仁乎”,又问,“求也何如”,“赤也何如”。「又问」让我困惑,又问什么呢?又问一遍子路仁不仁吗?

我的猜测是,他把问题具体化了,他又接着问“子路有什么能力啊?能当何大任呀?”于是乎,孔子做出了和“不知也”不一样的回答。

他回答了孟武伯想要听的内容,也就是他们分别能当什么任,又同时强调:仁不仁,我不知道。

所以,我据此猜测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实际上是在向孟武伯表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是不能反推出他是不是“仁”的。仁是更高级的东西,不能这么简单的做出判断;同时,国君在选拔“仁”才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功利的那一面,而是他更加内在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孔子的这一点主张就和法家的“循名责实”就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

5.9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来比较,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有不同的解释,如李零老师的断句,解释为“我同意你,你确实不如他”,经过杨逢彬老师的考据之后解释为“我和你都不如他”。但是抛开这个不谈,这句话的大意是明白的,这是在夸颜回。

所以,至于谁到底如不如他,我觉得倒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夸颜回什么——闻一以知十,这可比举一反三厉害多了。

反而对于这句话,好像没有什么人深究一下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闻一知十”?到底该不该“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到底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闻的是什么而知的又是什么呢?通过“闻的一”,推出的“知的十”经得住逻辑推理、经得住事实检验吗?

我对这个说法保持谨慎的怀疑,我认为“闻一知十”是一个非常托大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在我的理解中,这种能力属于归纳总结和类比应用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往往流于表面,流于“思维哲学”,流于鸡汤,什么都能搞出一套可以复用的底层原理。

我认为能做到“闻一之一”已属不易,切不要搞什么“闻一知十”。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天睡觉的宰予被痛骂。不过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因为白天睡觉才被骂,宰予一直是一个比较“反面”的角色,他在守丧是否要三年这个问题上也与孔子有过交锋。我认为白天睡觉没什么问题,实在是小题大作了……

至于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转变,也算是孔子痛的领悟。我们要尽量做到言行一致,那是我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对别人要能把言和行分开来看待,这是不被坑的基本素养……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评价申枨。贪婪的人还讲什么刚毅呢?刚毅就是要能够不被利益诱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啊!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有所听闻,还没有来得及去做,唯恐自己又所听闻。我就缺乏这种态度,什么都没干呢,唯恐自己没有所闻,生怕自己漏掉了重要的东西没听到,其实“行”才是最重要的啊!

说到底还是贪,学习也需要戒贪,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慢但是走得远。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既是孔子评价卫国大夫孔文子,也是对谥号“文”做出解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爱好学问,还不耻于问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

“下问”这个词不应该存在的,在现在的交流界面,应该是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的业务范围,不存在什么高下才对。拿级别的观念来对话,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什么别的好处……

论语16 - 公治长 - 三人行(上)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我觉得这一章信息不够多。孔子评价他,虽然蹲过号子,但是却不是因为他的罪过。不但不排斥他,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见此人不一般。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因为种种“非其罪也”的原因深陷缧绁之中,虽然我们可能没必要以身相许(尤其是不应该以自己儿女身相许……),但是仍然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更加公正客观的态度。当然要了解一个人非常困难,但是不应该首先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他人,这也是我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反复想到的内容。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也太……他兄弟的女儿也可以随便听他一句话就嫁了?按照杨逢彬老师的解释:孔子之兄叫孟皮,見《史記·孔子世家》司馬貞《索隱》引《孔子家語》。此時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兒主婚。

不管怎样吧,这里有孔子的评价是:国家有道,被任用;国家没道,能够免于刑罚。我推测这背后的意思是这哥们是一个“君子”,因为君子不朋不党,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有道的时候可以被任用,无道的时候不会陷入政治算计的泥潭。

不过,可能也恰恰相反,可能这哥们很聪明灵巧,有机会就能上,苗头不对就能退,能进能退。总之,想从这里解读出自己想要解读的东西是非常容易的。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认为子贱是君子那样的人,而以此反证鲁国是有君子的,其中缺失隐含逻辑是:一个地方必须要有君子才能有更多的君子,君子不可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至于这条论证是否成立,就看这条隐含的前提能否被认可了。它的最终问题永远是,第一个君子是从哪来的。不过我觉得在儒家的体系里也很好解释,上古尧舜禹可能就是最早的君子,是他们把君子一代代传递了下来(所以要克己复礼)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杨逢彬老师的解释如下瑚璉:即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圓形的叫簋,相當尊貴,它的寓意,不去过度解读的话,就在这一个“器”字上了,孔子说:“君子不器”,可见子贡不是君子(我瞎说什么玩意呢???)

需要了解孔子的评价可能还需要更多了解子贡的生平,理解孔子是基于怎样的事实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不管怎样吧,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意味着子贡是一个值得我们(以及他其他弟子)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个地方有趣,子贡是自己问自己,这种态度本身就很值得鼓励了。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光是口才好,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但是其思想的内核却没有“仁”,这样的人是孔子说不喜欢的。放在现在,这种人就是杠精。

现在我们的观念似乎变了,口才变得很重要,口才背后的“仁”变得却越来越不重要了。孔子时代的口才是用在政治上,现在的口才是用在商业上。政治上的“仁政”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一种场景,人的“仁德”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可是商业里有「仁」吗?

商业的世界或许是我们不曾仔细思考过的暴政。

5.6 子使漆彫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悦)。

这我要批评孔子了,待人要真诚,这是真诚吗?如果你知道他会拒绝,并且也认为他不够格,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单纯只是为了考验他吗?

这种桥段倒是在电视剧里常见,属于上级对下级的考验,扔一个诱饵,看你能不能接好。这种文化莫不是就是从孔子这传下来的?

《星际信使》——科学,不止科学

# 阅读感悟

##

纪念碑刻在沉默中证明着您高贵祖先们永恒的荣耀,而您伟大的德行,正如古代英雄就足以将其不朽分与这些星星。的确,无人能质疑您不仅将迎来,而且还会大大超越您美好统治开始时最高的期待,所以您不仅会超越其他君主同龄人,还会超越自我,您每天都在超越自我,变得更伟大。——《星际信使》

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世界下的伽利略应该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是基督教的教徒,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科学家。所以他需要调和自己和上帝的关系、自己和科学发现的关系,自己和上帝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系。反观当下的科学研究者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境,他们需要考虑的关系只会更多。

以上的段落是否能作为伽利略跪舔世俗权威的例证呢?我对此采取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科学应当独立于世俗权威,但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伽利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毕竟他没有遭受其他科学家遭受的那种酷刑或处死。

我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关键不是在于颠覆政治秩序,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科学理论能够更大程度地受到关注、尊重和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伽利略是成功的。

关于伽利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问题,我将借由另一本参考读物《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来做更多的延伸。

##

展望未来,我们会充分认识到,在历经暴力、风雨,或久远年代之后,所有人类纪念碑终将消亡,可人类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不朽的符号,连贪婪的时间和嫉妒的死神都无法夺走。——《星际信使》

纵观这本小册子,其实可以当作是一篇比较古早的论文,除了参考文献,基本上该有的内容也都有了。不过这一点缺憾也怪不了他,因为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前人可以引用。

我看过的科学论文不多,文字优美的几乎没有,但是伽利略的文字还没有被“科学写作”的桎梏给框住,他的文笔中时常透露出那种兴奋和对科学的激情,这份感情跃然纸上,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错过。

##

《星际信使》作为一篇论文,记录的是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空所得到的几个新发现,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

  • 月亮的表面不是平的。他通过月亮表面的明暗变化推知月球表面也有高山峡谷,就像地球一样。
  • 木星周围有四个卫星围绕。

首先,他使用望远镜来观察,就背离了从亚里士多德那借用过来的“基于通过不借助工具的感官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推理和推断”的方法论。

第一条发现撼动了当事人们对于天宇的完美想象,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解释体系中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

而正值“日心说”和“地心说”交战的期间,这第二条发现说明,木星的周围也有像月亮一样的卫星围绕。这个发现至少说明不是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就算木星是绕着地球转的,木星也有属于自己的像月亮一样的卫星。这种结构是没有在托勒密的“地心说”中考虑到的。

可以说《星际信使》的出现,成为了撼动“地心说”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他的强大在于他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你不信?那你就自己看,如果你看到了一样的现象,那你就必须要对此有所回应,如果原有的解释框架无法对新的发现做出回应,那只能说明原来的解释框架是有问题的。

在《星际信使》的发现被出版之后,遭遇了很多抨击。首要原因就是当时别人没有这么高精度的望远镜;其次,当科学家们用伽利略的望远镜观察的时候,他们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认为是伽利略对自己的望远镜做了手脚;但是,随着更多的观测证明了伽利略的发现,他们不得不正视眼前的怪象。

##

科学会让谣言不攻自破吗?不会。

我们从伽利略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即便是有了过硬的证据,依然不能扭转人们的思维,他对于“日心说”的支持让他遭受了牢狱之灾,虽然他的经历要比布鲁诺强得多,但是这依然表现出传统思维的韧性。

科学发现如何能够重塑人们的观念?他需要科学家们的传播,需要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叙事手段,就好像伽利略在《星际信使》这本小册子里使用的方式。


# 导读笔记

在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科学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出现是受到这段时间的科学革命所推动的,所以第一个单元选读的书籍都是17世纪科学和理性萌芽时期的作品。伽利略的《星际信使》就是代表作之一。

徐贲老师导读《星际信使》的重点集中在工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科学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 工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而望远镜的发明,不仅可以让人类看到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用观察的结果来代替之前因没办法观察宇宙而编造出来的神话和谎言。

新工具的发明,把人从神话世界拉回到了经验世界,人的知识也从猜测想象转变为经验科学,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1.工具的意义|伽利略《星际信使》1》

## 科学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17世纪,科学自身还没有办法摆脱来自政治(当时是宗教政治)权力的限制。

伽利略——屈从代替了自由。(存疑?)

科学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科学家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生活在社会和政治关系之中,必须时时应付控制他们知识活动的权力,并与各种制度限制小心周旋。 ——《2.挺不起腰杆的科学家|伽利略《星际信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