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经典阅读

论语22 - 述而 - 孔子其人其德(上)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一句评价,也是保守主义的宣言。什么是保守主义?在我看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保守主义吧——发扬推广传统的礼乐制度,但是自己不去试图创立新的制度,信奉并且喜欢古代文化。

重新学习《论语》,研读古代经典,也是“信而好古”,但是我既述也作,最后估计会把自己作死吧。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杨逢彬老师对于“何有于我哉”的考据很妙。以前我一直天真地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几项我一样都做不到啊”,心想,孔子嘛,人家谦虚。

根据杨逢彬老师的考证,这句话更恰当的翻译方式是“还要我孔丘做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做到:默而识之,默默把知识记住;学而不厌,学习不因厌烦而放弃;诲人不倦,教别人不此劳苦;那这个社会就不需要我在这苦苦推广儒家理论了。

默而识之未必是一个好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需要有具备有效反馈的刻意练习,而谈及反馈,沉默以对,就不是最好的办法了。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价值,只有经由自己消化之后,再提出的见解,才能把学到的内容往前推进一步。

“好学”是一个我们非常重视的品质,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于“学”的理解却又很狭隘,好像只有社会规范我们去「学」的那些内容,我们才应该去「学」,其他的东西那就叫不务正业。学而不厌,如果不是「学」,可能才会真的不厌吧。在我看来,学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是结果。

诲人很难做到不倦吧……一个高中老师,最长每三年也会重来一轮,更别提有很多老师还会连续教很多年高三,将心比心,想要做到每次都教出新体验,应该是很困难的。不过,诲人不倦很重要,它和学而不厌一起构成了让孔子失业的一个闭环。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上一章孔子说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一章则着眼于负面。孔子担忧的是: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不为正义之事,不改正错误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摘录杨逢彬老师的翻译:“孔子在家閒居,既整齊端莊,又舒緩自然。”这或许是闲居的好状态,轻松自然,但是又没有失去秩序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感叹自己的衰老,很久都没有梦到周公了。熊逸老师在《熊逸书院》里特别分析过这句话,作为圣人的孔子到底做不做梦呢?或者他到底该不该做梦呢?借此分析了宋明理学对于《论语》的主动“曲解”和对于内心秩序的关心,非常有趣。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种没有主语的句子总是不知道他在说谁,不过可以理解为这是他所推广的一种处事方式吧:

有志于道,坚守品德,依赖于仁,悠游于艺。艺,指的是“六艺”,礼教、音乐、射箭、骑马车、书法和数学。

儒家有一个主心骨,就是“道”,虽然我还没有读老庄,但是我认为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应该还是不同的。不过不管怎样,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统御着一个儒者的行为,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好象新教徒的荣耀上帝。

而德,以我的理解,非常接近康德的德——也就是一套绝对的真理观,儒家的道德有好坏优劣之分,这其中必然会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但是尽管是这样,儒家还是要求坚守一套道德标准。这套标准的外化形式就是“礼”

如果说德是内心的道德法则,那么“仁”就是在关系中的“德”。“仁”的背后是一套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的处世观念。

而艺,则是最外层的东西,是行为层面的表现。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又是让我觉得孔子可爱有亲切的一章,仿佛能看到他微笑着说,但凡是给我一条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不愧是知识付费的祖师爷啊!、

不过偶尔他也返利发点代金券,比如“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hhhhh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憋闷的样子。 悱,想说说不出的样子。

我的理解是优秀的老师善于让学生自学,只在学不通的关键处略作点拨。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是说不能举一反三,老师就把学生逐出师门了,我认为这不符合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资历,孔子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我将此解释为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说明这一条他还没有理解透彻,不应该继续往下讲,而是让他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可复习,理解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往下。这背后也是突出了学生需要能够自学,自己阐发、应用知识,而不止是等待老师的灌输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办丧事的人身边吃饭,从来不曾饱食过。我寻思这一方面是礼数,二方面是孔子对丧者的共情。儒家的本质还是很温暖的。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不懂。孔子在哭过的那天就不再唱歌了,可能和丧礼有关吧。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欤)?”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又是非常有趣的师徒对话。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啊!这句话是对颜渊说的嘛?这明明就是说给旁边的子路听的啊。

子路傲娇地说:那如果您统率三军,要跟谁一道呢?子路想的是,那肯定是我啊,我多么勇武过人!

可是孔子答道:嘿,不要命的人我才不要跟呢,我肯定愿意和遇到事情会害怕,通过好好谋划而成事的人啊!

看着自己的同学被老师调侃,颜回一定在旁边窃笑哈哈哈哈。我更喜欢子路的耿直~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有几句话现在常被翻出来说,这一句就是一例。孔子说,如果能好好赚钱发家致富,那么就算是当保安,他也愿意做。但是如果不能发家致富,那我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现在常用这一章的前半句来说孔子不反对赚钱。其实这一句的关键在于“可”字。怎样的富贵算作“可求”,怎样的富贵又算是“不可求”的呢?孔子没说。

孔子没说,不代表没有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就需要从一整套儒家伦理里去寻找了。

7.13 子之所慎:斋,战,疾。

摘录翻译如下: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樣:齋戒、戰争、疾病,其中斋可以延伸到祭祀。

诗经·周颂(上)

《颂》知识小结: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不但配合乐器,用的是皇家的乐调,而且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


## 清庙 2020.12.14

於(wū)穆清庙, 肃雝(yōng)显相。 济济多士, 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 无射(yì)于人斯。


从《周颂》开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不想起手就是关关雎鸠,然后叫两声就不再往后读了……不妨从一些自己完全没读过的入手,《颂》《雅》《风》倒着来读,反正这是一本诗集,也没人规定怎么读。

我主要参考李山老师的《诗经析读》和程俊英老师的《诗经译注》作为参考,仅就这一首小诗,在诸多字词的解释上就有分歧了,我采取的态度是:理解个大意就好。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颂》顾名思义就是周朝祭祀时候唱的颂歌,当然了,具体写于西周初期还是中期,还有所争论,观其大略,可以了解祭祀时人们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宣扬些什么。

《清庙》肃穆,来祭祀的人(显相)也很肃穆。面对祖先,面对死者,保持敬畏是基本的态度。如果是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一份悲痛是感情的驱使,但是自己的祖先和自己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我们现在似乎早已经不再有这样的“祭祀”活动了,很少听说需要祭祀自己素不相识的祖先,而更不用提“肃雍”的态度了。连面对公祭这样的活动,很多人都是做做样子,没有用心地去思考和纪念。

祭祀的意义何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借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丢失了祭祀的传统的同时,我们还丢失了什么。

“文之德”,说具体点是文王的品德,说大一点就是广义的美德。大家同聚一堂,为的是共同怀想当年文王的美德。“济济多士”一方面表明了文王子孙数量众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文王的美德福泽天下。所以,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君王死去,留下什么让人怀念呢?大概就是他的“德”吧。

我认为“德”的传承,在中国的祭祀文化里非常重要。“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我们从行为中提炼总结,再继承下来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去。在这样的模仿重复中我们期待能够复制前世的成功经验;也同时,是这种对于“德”的共同记忆,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面对上天,人们勤劳的在庙中奔走,这和“肃”形成一种对比,内心是庄严的,行动上是不懈怠的。

“不显不承”中的“不”不是今天的用法了,它们恰恰强调的是“显”和“承”,也就是赞叹文王的美好。最后的“无射于人斯”解释不同,可以是希望文王在天之灵对于周人的无尽的保佑;也可以是说人需要毫不懈怠地祭祀和继承文王的德行和制度。


## 维天之命 2020.12.15

维天之命, 於(wū)穆不已。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 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 曾孙笃之。


仍然是一首祭祀诗。参考了三处注释,在很多细节的地方都有出入,比如“假以溢我”和“骏惠我文王”。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的道或者命,是“不已”的“穆”,这一份庄严和肃穆是永不停息的,这里流露出周人对于“天”的敬畏之情。而与“天”相对应的就是文王显耀的大德。

“假以溢我”中的“假”和“溢”各有解释,略过。

“骏惠”一说顺从遵守文王(的大德),一说是倒装之后成为“文王骏惠我”。但是不管怎样解释,最后一句都是说子子孙孙需要认真继承文王的德行。

值得记住的是周人的天命观:“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 维清 2020.12.16

维清缉熙, 文王之典。 肇禋(yīn), 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我严重觉得,我们总说政治清明,这“清明”应该就来自于诗经对于周朝的描述,纯属猜测。不过这至少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把政治场和水做了类比,至少“清”是一个好的标准,表达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待。

“清”是什么呢?清楚、透明、干净,为什么人们对于这样的“清明”政治有所期待呢?为什么政治不能是一个黑箱呢?我认为这来自于我们更为根本的道德直觉。但是对此我还没有成熟的思考,暂时按下不表。

诗的前两句说周朝政治清明,全是文王治理的功劳。文王的治理手段是“典”,有说是法典,有说是兵法,总之是一套规则

结合上一句,「清」和「典」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告诉了我们一套透明清楚的规则的重要性。

关于“肇禋”,一种解释为“开始祭天礼仪”,另一种解释说“禋”其实是“西土”抄错了,其实是说周文王从西土起事。我觉得后者的解释更为通顺,和“迄用有成,维周之祯”(终于有所成就,真是周的福气)联系更紧密。


## 烈文 2020.12.17

烈文辟公, 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 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 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 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 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论语21 - 雍也 - 其他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有多种解释,有的是说可以当天子,有的说可以当诸侯。我无意深究。这句话说明冉雍很厉害。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的评价是:「简」。接下来重点可能是孔子所认可的冉雍的议论:居敬而行简和居简而行简。两种都是行简,但是态度不同,就会有高下之分。平时严肃认真,礼仪周全,做事简洁明快就是加分项;但是平时要是态度就草草了事,那做事简洁明快就有点过分了。很显然,在孔子看来做事的态度要比方式更加核心、更加重要。

冉雍看待问题,往深了再想一步,我也喜欢这样,希望能再坚持下去。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君子周急不继富,简单来说就是要雪中送碳,不要锦上添花。这是在透露出孔子追求平等的观念吗?

仔细看看这件事,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为她打米,孔子说那就拿一袋吧,冉求觉得不够,孔子说那就再拿半袋,结果冉求直接把一车米都拉走了……然后孔子说:年轻人你不讲武德,公西华已经开着小轿车穿着爱玛士了,你还往他家送这么多米,这样好吗?这样不好。

怎么想怎么怪,这是替他老母打米吗?这TM是借机贿赂吧!他母亲多长时间才能吃完这么多米?君子周急不继富,我觉得孔子是客气了……放到现在,那绝对是作风问题啊!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结合上一条再来看,原思在孔子家当管家,孔子给他发了一车米,原思说不要不要,孔子说,别,你就拿下吧,分给你的乡里乡亲去。

恐怕这才是孔子说的周急不继富。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表扬颜回,能够坚持三个月做到不违背仁德,而其他的学生最多坚持一天。可见仁真的很难做到。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看不上季氏,打死也不为他效力。为什么呢?因为季氏不遵守礼,搞僭越,不符合儒家伦理。这里应该是把闵子骞当作正面典型来表扬。不能助长歪风邪道。

不妨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什么原则,有没有什么工作是给我很多钱我也不会去做的,因为和我的观念不符,以及,我的这个观念站得住脚吗?

把儒家往大了看,可能闵子骞并不够境界,他如果做费邑的宰相,搞得人民安居乐业,安分守礼,作为一个表率,以此来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难道不是更高级的选项吗?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是个非常重感情的老师,“自牖执其手”这一幕就非常感人。

6.13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当了武城的县长,孔子问他那有没有什么人才。子游答道:有这么一个人,走路从来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来不来我这。

可惜现在的人想方设法地找捷径,并且为了给自己正名,想尽了办法。现在据说这也成一门学问了……不过既然子游也就点出这么一个人来,可见在千百年前这种人本来就是少数吧,所以也不用感叹世风日下,世风从来没上过。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很怪。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撤退的时候殿后,快要退到大门的时候,一边鞭打自己的马,一边说:“不是我敢殿后啊,实在是马跑不快啊!”

我只想说:咱别装行不???这样让跑在前面的人多尴尬!!!哈哈哈哈还是其实本来这句话就是在讽刺?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感叹自己处在一个看脸不看能力的时代,这个世界不会好了。这是长得丑的知识分子持续几千年的怨言~醒醒吧,哪一个时代都看颜值……据说这都是有生物学解释的呢!所以,要么整容,要么就别再天天抱怨了哈哈哈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很失望,为什么正道放在这,就是没人走呢?为什么呢?经济学家也说,正道就是在这,为什么就是没人走呢?交给市场就行了啊,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呢?可能我们给孔子的答案和给经济学家的答案是一样的——总有你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呀,看起来的正道,其实布满荆棘。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跟他说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不能跟他讲高深的学问。我就想问:您是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呢?说不定你以为高深的学问,在人家看来简单得很呢……不必搞这么一套标准,保持真实,有啥说啥!别觉得自己是在“语上”,真佛只说家常话,自己觉得自己高级,没有任何好处。

6.22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的智慧,应该是管理人民的智慧,孔子回答“敬鬼神而远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虽然我悟出来的道理是瞎掰的:敬鬼神,这是顺应民意;而远之,这是保持清醒。

最近西方媒体说到中国的疫情治理,总是难以启齿,一方面中国治理的成果好,一方面又一定要说中国官方的数据不可信。当然了,从意识形态出发,他们当然不能认同中国政府,这是顺应民意的,也就是“敬鬼神”的部分。但是他们说着说着自己都信了,好的经验教训也不学习,这就没有做到“而远之”,吃了大苦头,怪谁呢?怪没读《论语》啊!

很遗憾,优秀的政治人物,一定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们常常需要团结一群人,说服他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为了一个更有远见的目标。

6.23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智和仁是矛盾的吗?把这三句话对应起来看:智者对应水、动和乐;仁者对应山、静和寿。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有一个运动饮料就叫做“水动乐”,不知道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论语20 - 雍也 - 修行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关于弟子仁不仁的问题,孔子基本都说不知道。但是这次被问道的是「好学」。孔子一下就想到了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这是他唯一一个够得上好学的弟子。孔子在这里对他的评价是:不迁怒,不二过。

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错误。 说来这真的挺困难的。就说最近几天的事,上三天前我跟架构师讨论了几个开发上的细节,当时觉得挺清楚的,就没有都写下来,到了今天做到这一块的时候,有些印象又有点模糊了……这就是二过吧。“不二过”,就是要多记录,反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的做到,不光需要有方法, 还得需要下得了这份苦心。

再说“不迁怒”,仔细想想这里的“迁怒”挺有意思的,就是把怒气转移到别的地方释放出来。那么什么是“不迁怒”呢?就是把怒气用在让自己产生怒气的事情上。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应该面对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份情绪带到生活,带到家庭中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就事论事,说的也是“不迁怒”,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情绪管理”。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和“好学”有什么关系呢?

真的,我仔细想了想,高考成功的秘诀大概就是这两条吧:做好情绪管理,以及不犯同样的错误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抄一遍译文:孔子對冉雍説:“雜色牛生的牛犢渾身純赤,兩角齊整,即使想要不把牠用做祭祀的犧牲,山川之神會捨得放棄牠嗎?”

这里貌似实在鼓励冉雍,让他不要自卑于自己的出生。我们今天也常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不能陷入到单一的视角里去,尤其是心理学的视角,特别容易觉得有道理,越是有道理的东西,越要警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要总是想着追根溯源,就像面对疫情,搞清楚从哪里爆发的确实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疫情的防范,但是对当下而言,却少有作用。对于疫情从哪来的讨论常常是政客转移注意之道,而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有何尝不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呢。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对他们也非常自信。子路果敢,子贡通达,冉求多才多艺,从政都没问题。值得思考的是“果”、“达”和“艺”如何和“政”相对应,倘若我们把这套说辞放到今天,可能很难找到工作吧,因为没有“对症下药”。

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孔子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至少是何孔子“君子不器”的价值观不同的地方。无论是“果”、“达”、还是“艺”,都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至于这种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有什么「用」?就很难讲了。

因为问到「用」的时候,就不自觉地陷入了“器”的语境。我想人文素养为什么重要,就和「仁」为什么重要一样吧。它是一种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形塑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完全贯彻落实了斯多葛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课题分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对物质最低的要求,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很痛苦吧?而颜回却感觉很快乐。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并不在乎,不改其乐。

回想起第五章里谈论志向的时候,颜回说:无乏善,无施劳。他总是能够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对外在有非常小的需求。这种聚焦的生活状态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也是各种畅销书所倡导的……

6.12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冉求是个耿直的人,他说老师,您的道真挺好的,但是我能力不够啊!孔子回怼道:借口能力不够的人,好歹是半途而废,你丫还没上手呢,光观望着就打退堂鼓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借口“力不足”,而连尝试都不尝试一下。有时候还是要push自己一下,去挑战一下自己,大不了“中道而废”,总比一事无成强吧。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可能是对“中庸”这个词最好的解释吧。中国的文化里特别讲究中道,讲究“度”,讲究文体两开花,讲究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常常讲既要又要,不过笛卡尔也说极端很有可能出问题,一旦在一个极端出了问题,容易偏离正确太远,所以他在决定打破自己既有认知重建自己认知体系的时候,也是选择在日常问题上走中道。这倒是非常符合儒家价值观的选择。只不过对于笛卡尔,这只是一个过度阶段,而对于儒家,确实终极的归宿。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一个人需要靠正直而生存;小人却需要靠侥幸而活着。不一定,有时候正直反而死得很惨……不过“死得惨”也是小人的说法,君子可能觉得自己死得其所呢。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鸡汤很多都是这种话术,需要警惕是不是资本家的诱骗。我认为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但是对于工作,如果做不到「好之」,至少也要做到「知之」,这是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过也就可以到此为止了,毕竟人生不止工作。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大概就不会偏离正道太多了。文,是传统的典籍;礼,是过去的规矩。这句大意是说,学会先人们如何行事,大体上就不会出错了。

我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文和礼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评判,而不能一面地接受。“弗叛”是非常保守主义的目标,原来这样就挺好,改什么改呢?越改越乱!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一定有它的道理!

不错,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确实有它的道理,它服从于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权力结构,这是既得利益者对未得利益者的剥削。原有的规则不会让他们颠覆自己,所以作为被剥削者永远不会有翻身的一天。

社会始终在治与乱之间摇摆,左右之争永远不可避免,我们能够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让社会制度能够有一个良性自我调整的通道,而不至于总是经受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把自己的理念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让不同的声音进行博弈,而我们也需要参与到这样的表达中来。这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特别硬核。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广泛施惠于百姓,周济众人,那他算仁人吗?我天,还仁什么人啊?这是圣人啊!尧舜都不能完全做到啊!

这里出来对于“仁”的定义比较值得我们参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仁”的核心是处理和他人的关系,该如何待人。

《谈谈方法》——方法,不止方法

# 说明

笛卡尔的这本小书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

  1. 对各门学问的看法
  2. 笛卡尔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
  3. 从这种方法里引导出来的几项行为守则
  4. 笛卡尔证明神存在,证明人的灵魂存在的那些理由
  5. 他研究过的一些自然哲学的问题
  6. 他对自然研究发展的看法和写这本书的理由

我也采取逐章分析的方式来写这一篇笔记。

# 第一部分 对各门学问的看法

## 一 理性之平等

笛卡尔从分析人的理性和良知出发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他认为“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是人人均等的。

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

仔细品品,我们的理性真的是人人均等的吗?会不会有的人更理性一点有的人更不理性一点呢?我不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不太了解现在的科学对人的理性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但是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如果我们面向自己,我们是否承认自己拥有理性(当然了,这可能又涉及到了自我意识的话题,如果这么延伸下去就没完没了了……),我想我们常常是承认的。

笛卡尔之所以从这个话题引发出去,恰恰是为了唤醒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理性的审视——他希望我们在内心告诉自己:“对啊,我是有理性的,我们都是有理性的!”

这有什么稀奇的?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吗?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可能还真的不那么显而易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观念体系下是忽视淡化理性的,当时的话语权被基督教经院哲学所掌握。

经院哲学玩弄的是逻辑游戏,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那一套,逻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怎么用,经院哲学从一些看似“毋庸置疑”的前提出发,经由三段论的推理,推出一套结论来,但是从来不必面对前提的真伪和推理的意义。在商务印书馆版本的《谈谈方法》这本书的前言部分,王太庆总结道“经院哲学有三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主义,一个是先验主义,一个是形式主义。这三个特点是互为表里的。

这不妨让我想一想,我们现在面临的言论环境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环境,是不是有一些前提,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毋庸置疑”的前提又推导出了多少经不住考量的结论呢?

“针尖上能站几只天使”不只是一句嘲讽经院哲学的笑谈,它更应该用来自我警醒。

## 二 笛卡尔谈学习

接下来笛卡尔开始讨论他对于各门学问的看法。

在他研读了各种学问之后,他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在一个宗教思想制霸的时代,提出这样的看法无疑是颠覆性的,这里的学说是否也包涵神学呢?

可是旅行过久就会对乡土生疏,对古代的事情过分好奇每每会对现代的事情茫然无知。何况寓言使人想入非非,把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想成可能。就连最忠实的史书,如果不歪曲、不夸张史实以求动听,至少总要略去细枝末节,因而不能尽如原貌;如果以此为榜样亦步亦趋,每每会同传奇里的侠客一样陷于浮夸,想出来的计划每每会无法实现。

学得越多,笛卡尔越是对学到的内容表示怀疑。可是这种怀疑是否是有效的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掌握,所有的细节都呈现,这种取舍是我们必须要经由的过程。同时,这种取舍也势必使我们离真相,全部的真相,更远。我想这是笛卡尔想要借由此说明的问题。

关于哲学我只能说一句话: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所以我不敢希望自己在哲学上的遭遇比别人好;我考虑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都有博学的人支持,而正确的看法却只能有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笛卡尔的怀疑观的第二个来源,在我看来就值得讨论了,他认为存在决定的终极真理,“正确的看法只能有一种”。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更相对主义一些,我认为不存在“正确的看法”,只要我们观察了,就会存在视角,即便是我们把所有的视角均匀的呈现,也不可能达到对一件事情的“唯一正确的看法”,因为往往“对事件的看法”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不能少了对于讨论它产生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察。如此下来,深究下去可说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总是得在某一个地方打住,在“部分正确的结论”下打住,所以这些结论一定是各执一词的。

最后,笛卡尔说了他获取知识的方法:

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于是趁年纪还轻的时候就去游历,访问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取得教益。

这或许能够给我们启发,获得真知不仅要通过书本,更要走到世界中去。这种务实的方式在当时可能也是完全和经院哲学所倡导的那一套完全相反,令人耳目一新的。


# 第二部分 笛卡尔方法的主要规则

## 一 拼凑的次品

在第二部分的开篇,笛卡尔在家里发呆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察:“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他由此观察出发,发现个道理似乎在很多问题上都能得到验证(也就是说,这个命题似乎可以从归纳的方式得出)。

最终他希望用这条前提证明的是:“既然是多数人的分歧意见逐渐拼凑堆砌而成的,那就不能像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地作出的简单推理那样接近真理。

这为他接下来试图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推导自己的形而上学建立基础。

但是这个基础建立的过程,在我看来似乎有点牵强。很难说多数人的分歧意见拼凑堆砌而成的道理,就一定不如一个有良知人对于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做出的简单推理。

这条三段式的推理弱点就在它的前提,前提中的弱点是“完美”,“完美”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这使得这条推理成立但无意义,因为无法证伪。

不过,我仍然希望退一步来理解笛卡尔究竟缘何发此推理。我认为他实际想批评的是那种不经自己思考,只是接受被灌输的结论的态度。他再一次试图强调个体理性的意义和价值,他希望读者能够和他一起,“正本清源”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而不要被歪理邪说蛊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笛卡尔在做的工作属于一种祛魅

## 二 保守的笛卡尔

在接下来的段落里,笛卡尔强调了自己的保守和务实。此处的保守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他并没有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颠覆什么既有的框架,他只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试图通过自己的理性,推导出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的打算只不过是力求改造我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基地上从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