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经典阅读

论语25 - 泰伯 - 学习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状态,总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这说明自己的好奇心还非常充盈,学习生活里充满了目标;同时,学过了的东西又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够,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焦虑感我想很多热爱学习的人都会有吧,我觉得是一种良性的焦虑。

冥冥之中我们知道自己以生之有涯,随学海之无涯,但是依然感念每一刻的风景。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一心向学,而没有功利心,是非常难的。那自不必说“三年谷”的人了,如果他们还能坚守一份初心,就更不易得了。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坚守、学习、死守君子的道。君子是不屑于在危邦和乱邦之中谋事的,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态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是否反映了一种消极的观念呢?或许有一点。我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孔子的什么时期,是不是在他有些失意的时候所说的。但是结合到后面一句,我想这里的重点是在于告诫君子要善用自己的能力。

君子即便有能力可以在无道之邦做到富且贵,也不应该这么做,他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这里是能力和原则之间的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在有道之邦,君子也不能不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善政添砖加瓦。

这里是不是说君子不应该火中送碳,而应该锦上添花呢?我不知道,我个人的态度是否定的。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越简单的句子越不过度解读。兴,起。从《诗》开始学习,然后掌握《礼》作为立身之本,最后因为《乐》而形成性格。

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为《诗》是当时政治精英们沟通所使用的语言,但同时《诗》应该也是贵族王官学的入门教材,它讲授的就是一种正式的表达和四方的风土民情,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而《礼》是当时的一套行事规范,只有学会了礼,才能正确有序地加入社会体系之中,而不会出错,所以一个人掌握了礼,就可以立足于世。

最后的《乐》该如何理解,我有所犹豫。当时的《乐》应当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欣赏,而属于一种礼之大成,是在祭祀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的礼节。我认为,理解了《乐》,才算走完了王官学的整套大纲,将礼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感慨音乐之美妙——更多的应该不是美学体验里的美,而是礼之美和其背后的理想之美吧。

诗经·周颂(下)

## 闵予小子 2021.1.3

闵予小子, 遭家不造, 嬛(qiónɡ)嬛在疚。 於乎皇考, 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 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 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 继序思不忘!


这首诗大约是成王即位时纪念死去的武王所唱。

可怜我年纪轻轻,家中惨遭不幸,独自一人品尝伤痛。啊,我的父王,一辈子都能尽孝道。想到我的皇祖,治理国家上下有序。我小小年纪,一定要日夜勤政。伟大的先王啊,我永远不会忘记继承大业。

子承父业,在当时看起来天经地义,更何况是帝王。尚书里说道努力工作,讲的都是“夙夜”。感觉考核并不靠绩效,而是时间。996那可是福报哟!人们对帝王的要求可是007!


## 访落 2021.1.4

访予落止, 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 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 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 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 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 以保明其身。


这是成王在武王庙和群臣商议国政的诗。

我刚刚即位,来和大家一起谋划,大政方针遵循武王时期,任重道远,我没有阅历。希望各位能够支持我,辅佐我成就大业。我年纪还小,又逢家中多难。继承此前的治国之道,任用贤才。伟大的父王啊,愿你保佑我。

李山老师执着地认为周颂的诗作全部写于西周中期昭王穆王时期,所以在时间上和其他的解释都有错位。读到这里我已经习惯同一句诗在三本注释里有三种解释了……先秦的典籍注解起来就是很困难,我也只能观其大略了。

这首诗和上一首诗能连到一块,可以看到一个年轻即位的天子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但也能读出他对自己的勉励!

但是……这些东西是不是他本人写的就无从考证了。


## 敬之 2021.1.5

敬之敬之, 天维显思, 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 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 不聪敬止。 日就月将, 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bì)时仔肩, 示我显德行。


成王自诫并告诫群臣。

警惕啊警惕,老天骗不得,保有天命不容易。不要以为老天高高再上,上下的事情,都看在眼里。我年纪轻轻,应当时刻保持警惕,日积月累,认真学习明事理。众臣要辅佐我,多向我展示美好的德行应该是如何。

两点启发,首先是人在做天在看,这个观念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天」不仅仅是道,而几乎是一个想象中的实体:“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就如同上帝。

其次,那就是借古寓今。同是前六句话,可以解释为:“说话做事还是要小心啊,生活不易,你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呵呵咯。


## 小毖 2021.1.6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pínɡ)蜂, 自求辛螫(shì)。 肇允彼桃虫, 拼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 予又集于蓼。

诗经·周颂(中)

## 臣工 2020.12.24

嗟嗟臣工, 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 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 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 如何新畬(yú)? 於皇来牟, 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 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 庤(zhì)乃钱(jiǎn)镈(bó), 奄观铚(zhì)艾。


这一首诗写周王耕种籍田并劝诫农官,春耕前周王会象征性地跑到农田里挥两铲子,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在视察的时候的训话。

各位大臣,你们要敬忠职守,王来视察你们的工作。农官啊,现在正是暮春,要好好准备农事,你还有什么需要吗?如何对待新的耕地(新开垦的田地和休耕后的田地)?这小麦籽这么饱满,将来一定好收成!感恩上帝光明,让我们有这样的好年景!我命令众人,准备好农具,到时候一同收割啊!

这首诗给我一种特别欢快明亮的氛围,一股朝气迎面袭来,特别适合在年末阅读。今完是平安夜,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希望祖国平平安安,明年迎来丰收的一年~

希望大家都做好准备,“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迎接挑战,也迎接收获!


## 噫嘻 2020.12.25

噫嘻成王, 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 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 十千维耦。


这一首诗和上一首诗相似,也是讲农业。

成王啊,您的诚意直达上天。带领农夫们播种百谷。快快开始耕种私田,三十里地尽快完成。大家要抓紧时间,十万个人一同并肩完成耕种。

这首诗不少的细节在不同解读中也有出入。但是传递的信息还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种田是一个体力活,它需要强动员,不然不可能有这样鼓动人心的典礼和诗作。其次,种田非常讲究农时,如果时间错过可能就会影响秋收,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需要“骏发尔私”和“十千维耦”。

从这首诗里倒是也读出一处有趣的地方,“终三十里”这种感觉是给人一个盼头,一共就30里,努力一把就结束了。我们工作的时候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这样的小目标,这样才能觉得有动力努力做下去。


## 振鹭 2020.12.26

振鹭于飞, 于彼西雝。 我客戾止, 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 在此无斁(yì)。 庶几夙夜, 以永终誉。


这首诗写的是商人的后裔宋人(有可能也夏的后裔杞人也一起)来助祭时周人唱的歌。

白鹭展翅翱翔,飞到西边的水泽中,我的客人来到这里,装扮地也和白鹭一样庄重典雅。他们自己封国的国民对他们没有怨言,在这里也很受欢迎。希望能够继续勤勉执政,永远保持好的声誉。

从商到周的过渡并不是周朝替代了商朝,而只是周从商那里拿去了领袖的位置,而原来的商人依旧在殷这个地方,依旧是经过周王分封之后的自治。所以周之后,商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宋国得以一定程度的传承。

并且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朝还是很重视宋国的,还专门给他们写歌表扬(并且警示)他们。


## 丰年 2020.12.27

丰年多黍多稌(tú)。 亦有高廩,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 烝(zhēng)畀(bì)祖妣, 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

论语24 - 述而 - 孔子其人其德(下)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取杨逢彬老师的译文:孔子用四種内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社會實踐,對人忠心,講求誠信。

“忠”和“信”可以在论语的多条语录中得到印证,“行”也能从孔子弟子的政治参与中见于一斑。文,自然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了。

如果孔子办个学校,那么课程内容应该就是历代文献和社会实践,校训是“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自己估计是见不到圣人了,能见到君子就够了。然后他又说,完人我估计也是见不到了,能见到有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本来没有,要假装有;本来空虚,要假装充盈;本来贫穷,要假装有钱,这样想要坚持操守很难啊!

做一个“有恒者”,首先要诚实面对自己,做一个老实人。联想到“拼多多名媛”,这到底是消费主义异化下的虚伪,还是解构消费主义的另类真实呢?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的时候不拿带刺的大网捕鱼,射箭的时候不射归巢的鸟。这说明孔子有自己的原则,知道传统功夫讲究点到为止。

不过进一步可以看出孔子不把钓和弋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所以比较注意吃相,所谓君子不器。靠捕鱼打猎为生的人,很难让他们放弃更高效的方式,因为目标不同,所以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目中也就有不同的意义。

传统功夫的点到为止,也只限于在不打架的贵族之间切磋,真的搏击不讲这一套。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装逼的人大概还是有的,我不是这样。多听,选择好的来学习,多看,默默记在心里。我的智慧是第二等智慧(孔子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我还是有点改不了自己爱装逼的毛病。要诚实面对自己的虚荣心,多听多看多学。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一章说的是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流,有一个小孩来,孔子就见了,门人就很疑惑,说老师你见这地的一个小屁孩干啥?孔子说:赞成他们的进步,不赞成他们退步就好了,何必搞得过分?他虚心自洁而来,我赞成他的虚心自洁,但不敢保证他走之后怎么样。

孔子边界划得十分清晰,迎来的时候可以放下成见,送走的时候可以不想太多。面对对方,真诚以待。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他就来了啊!这种表明态度的章节,我认为信息含量不足,不做过多分析。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国的司败官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孔子退下之后,他向巫马期行礼然后靠近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私,难道君子也偏心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同性老婆,称作吴孟子。他要都知礼了,谁不知礼?”巫马期告诉了孔子这件事情。孔子答道:我真是幸运啊,但凡有错误,必然会有人告诉我。

有两个疑问,孔子不知道这件事吗?还是他故意撒谎?如果他是故意回答的“知礼”又是为什么呢?或许是想维护自己的国君吧。孔子并没有反驳,而只是默默地承认自己的过错。我想这样应该就是真诚吧。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和人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让他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这里指出孔子的好学。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句话的解释非常多,主要集中在“文莫”,作为读者,不妨搁置。这句话就是为了摊开来对比两件事情:文和躬行。孔子会选哪一边?当然是「行」了。

所以说到底,学习学文的那一套还是不够,得落到实处。这个落到实处还得落得准,落歪了,就变成了“器”。孔子说“躬行”的是“君子”,而“君子不器”。倘若我们把这个“躬行”简单的理解为实践,恐怕就把孔子的本意读小了。孔子要躬行的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那一套君子学,而不是每天炒股写文章那样的雕虫小技。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说我做到了圣和仁,那我实在是不敢当。我做到只不过是学习工作教书育人,不感到厌倦,仅此而已罢了。他的弟子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到的地方啊。

我的理解是,孔子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春秋乱世,诱惑很多,机会很多,有才学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办法做到沉下心来学习孔子,持之以恒地去走哪一条更难走的路。

为之不厌是非常难的事情,就说写读《论语》的心得,到这一步我都有一些厌倦了。但是读论语的好处也恰恰在这里,时刻都能感觉到被激励。孔子一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他传授的东西其实并不难做到。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东西也不难做到,但是我们就是处处为自己设障碍,羡慕嫉妒恨走到了前面,真要行动的时候,又是一摆手:“正唯弟子不能学也”。真想跟看电视的时候的自己说一句:你这个时候咋不嫌弃读书时间少?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qí)。’”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重病,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有这事?子路说:真的。《诔(lěi)》说:为你向上下神明祈祷。孔子回答道:我早就祈祷过啦。

这言外之意就是你用不着为我祈祷。分析的角度有两个,有可能是因为子路这么做违背了礼,孔子批评他。如果这么看,就说明孔子尊重礼法,连面对自己的重病和爱护自己的弟子也一样。另一种看待的方式就是不要上纲上线,把它理解为孔子和学生简单的对话。如果我是子路,我理解的就是孔子认为死生有命,不必过度关心。

7.36 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逊)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的人会盛气凌人,俭省的人会寒酸固陋。然后孔子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宁可寒酸,也不可盛气凌人。可是似乎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反过来的。 我认为孔子的时代对于贫富的理解和现代是有差异的,一方面来自于贫富差距的比较,另一方面来自于当时的阶级观念和现在的阶级观念的不同。

不过也不能就因此而慨叹今不如古,如果古时做的更好,孔子也不会发此批判了。追求奢是我们根植于本性的欲望,但是孔子的道,恰恰是要求我们能够追求更高的自我要求,高于来自本性的欲望。

现在很多人“强行自律”,把“自律”当作一种挑战在完成,但是自律背后的目标呢?却不乏是被洗脑的文化标签,比如身材、财富、读书、成功等等……这或许并不符合孔子希望我们追求的更高要求。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常担惊受怕。我觉得,未必成立,君子也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而小人要是长戚戚说明他还知道自己是小人,还知道善和德的标准。怕就怕他连知道都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个君子,义正言辞地做坏事。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23 - 述而 - 孔子其人其德(中)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破案了,孔子可能是最早的新冠欧洲株患者之一!孔子去齐国参加了一场音乐会,在群聚场合得了新冠,失去了三个月味觉,感叹:“没想到啊,听个音乐会搞成了这个样子啊!” (纯属瞎掰)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子贡,孔子暂不赞同卫国的国君,子贡说,我替你问问。然后他是这么问孔子的:“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当然是古代贤人。那么他俩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吗?孔子说:“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好后悔的?子贡知道了答案,出来告诉冉有说,夫子不赞同。

这里需要两个背景补充,一个是关于卫君:衛君,指衛出公輒。輒是衛靈公之孫,太子蒯聵之子。太子蒯聵因得罪衛靈公夫人南子,逃往晉國。靈公死,立輒爲君。晉國的趙簡子將蒯聵送回繼位。衛出公拒絶,並抵禦晉軍。下文孔子贊美伯夷、叔齊,自然就是不贊成出公輒了。

另一个是伯夷、叔齐,他们之间互相推让,谁也不愿意当国君而逃到了国外。

这里孔子赞许的行为应该是蒯辙笑迎蒯聩回来当国君……虽然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但是这就是孔子的伦理观呀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一章可以对应前面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吃粗粮,喝水,以胳膊为枕头,即便如此,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如果「不义」,那么因此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

如果因「义」而得到富贵,那么我相信孔子不会反对,这是他应得的。现在挖空心思赚钱的人不妨想一想,到底自己做的事情除了符合商业逻辑之外,是不是还符合「义」这一条。

倘若做不到,那就不必假模假式地端着《论语》来读了。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应该是孔子50岁以前说的话吧,如果能活到50岁,去学《周易》,那么应该可以不犯什么大错了。根据前文,孔子确实活过了50岁,毕竟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可以推测,如果他老人家真的记得自己所发的愿,50岁去学了《周易》,那恐怕“知天命”和学《周易》有很大关系哦!

不过我们现在想要理解《周易》太难了,众多解释各执一词,还是保留对它的态度比较好。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里反映出一个文化现象很有趣,就是那个时候已经区分出了“雅言”,也就是一种国与国之间通行的语言。孔子使用雅言的时候是在颂《诗经》、读《尚书》和主持典礼的时候。

可是我的问题是,《诗经》明明是很多地方的诗歌汇编成册,里面保留了许多各个地方的方言写成的诗歌,全部用“雅言”来教,是不是会有失偏颇呢?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Shè)公问子路关于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就说:你为啥不这样告诉他?孔子的为人啊,发愤起来都忘了吃饭,高兴得忘了忧愁,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衰老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关键是孔子不是忙得没时间吃饭,而是处在心流的状态中,快乐得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表明了他做事的那股子认真和投入的劲,也同时表明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达到的最佳状态。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也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啊,就是对历史感兴趣,自己学来的!有的时候我们会羡慕别人,他怎么懂这么多?他怎么什么都知道?他怎么什么都搞得这么好?

可能关键就在“好”和“敏”上,首先是因为喜欢,其次是学得快又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努力去学习吧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鬼怪、神秘力量、乱象和神明。对鬼神,孔子采取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尊重但保持距离。我想我们面对怪力乱神也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在能够得到一个科学解释之前,对于各种“非科学”的解释,表示尊重,但是保持距离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难处在于“善”和“不善”的判断,这个判断已经自带立场了。如果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所看到的“好”不一定是真的好,“坏”不一定是真的坏。

民粹主义者都在学川普,这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吗?恐怕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联想到我们常说的“去芜存菁”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实都是自带立场之后的选择。即便包括我自己阅读论语,也是自带了立场和视角的。

所以,在“从之”和“改之”之后不妨回溯思考一下自己的立场何在。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摘录这一章的背景如下:《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這一章的背景:“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是一种自信,我有德傍身,不惧小人。但是该小心还是得小心,要不然就成为铁裤裆强身健体还能抗击疫情的迷信了。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我是这样理解这一句话的。孔子明显实在回应他的弟子的一个问题,可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老师,您真的会按照您自己所宣扬的理念行动吗?孔子说:当然了!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的所作所为没有哪一个不是和你们一同去做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简单来说,就是孔子表明自己能做到知行合一。

而另一种可能是:老师,您真的把您所会的东西都倾囊以授了吗?没有别的更实用的知识技能了吗?孔子的答案意涵就变成了,我并不会你们想要学的那些技能,我教授的东西是关乎仁义的君子学,在这个方面上我已经倾囊以授了,这你们都看在眼里,我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这第二种解读是我自己的想象,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