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 经典阅读

论语07 - 为政 - 修行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被太多人拿来用,乃至于作为了人生的标杆。比如,30岁了,我还没有事业有成,哎呀着急呀;40了,该不惑了,什么事情都想开点吧之类的。没什么意思,这是在套用孔子的人生。所以我不较真知天命是什么意思,耳顺是什么意思,这是他的人生,我姑且一听就算了。

我的人生最终还得我自己来书写,我就是二十有二而志于学,后面是啥还不知道,活到了再说!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被解读的很多,被批评的也很多。关于“君子”我不想深究含义,我把它当成孔子希望弟子和自己达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说他理想中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是“不器”的。

我的理解,是不被“工具化”。在春秋时代就有分工了,有专门驾车的,有专门射箭的,有种地的,有当官的。当然当时的分工远没有今天更加细化。孔子对我的提醒是,不要让自己的“工具性”掩盖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整体」的光辉。

除了工作,还有家庭、社交、生活、精神享受等等很多面向,是这些不同的维度共同构成了自己,我们要做到“不器”就是不能被一种身份压死,要活得丰富,活得精彩~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作为“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注解。在断句上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大意是类似的,都是先做再说。这本身是个大概率思维的应用。

我喜欢说了再做。因为说本身就能给自己打气,给自己造成一个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的错觉。但是这样是在拿自己的信用做赌注,而且赌输掉自己的信用的概率很大。

那些总是夸口做这做那的人(比如我)是不可信赖的。真正厉害的都是人狠话不多。能够压制住自己表达的欲望,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才是正道。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理,放下君子小人的具体含义不谈,孔子是称赞“周”而否定“比”的。杨逢彬老师的译法下“周”是团结,“比”是勾结。其实这样的翻译我觉得没有直击灵魂,不过是用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来替代了“周”和“比”。

我认为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怎么和周围的人相处,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原则,需要坚守怎样的价值,需要维持的距离。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有我的答案,我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关系,我可以决绝地切断,不拖泥带水。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和軏都是马车上虽不起眼但是十分关键的东西,缺少了这个就不能用。孔子将“信”与之类比。“信”是诚信,坚守承诺。这里都不是说的“君子”了,孔子说“人”而无信,你要是做不到讲信用,那就真的没有资格做人了。

要时刻记在脑中的是,孔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他找这个生病的世界的症状之一,就是“人而无信”。这里的“信”,不光是人和人之间的信用,更多的还是人对传统的传承,因为传统一旦变为传统,那就是一系列默认需要遵守的承诺。所以,我私以为“信”和“礼”也脱不开干系。

再回望我们的世界,看看川普,恐怕就能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含义。不过这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在这种价值多元的世界,对于一群人的“信”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对另一群人的“无信”,至于作何选择,最后还是屁股决定的。

孔子从来不是普世价值的支持者,他主张尊卑有序。我们也不能对于现在的人,尤其是政治人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里的鬼,指的是死去的人。什么是“谄媚”,就是祭奠别人家的祖先。过度解读一下,祭奠是一种仪式,其背后的价值应该是“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贯彻落实祖宗礼法的意思。非其鬼而祭之讽刺的是谁呢?讽刺的就是那些不遵守祖宗之法,不服从“礼义”逻辑而服从“利益”逻辑的人。

不过放到今天,我们倒不一定会批判那些跟着钱走的人,这可能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造成的结果,真正的儒家应该跳出来大骂礼崩乐坏才是!

第二句也很好理解,把这句话正向解读就是劝告我们要「见义勇为」。不过仔细看看,孔子实际上在分析,为什么那么多人见义不为呢?因为没有勇气啊!可是往后多想一步,为什么行“义”事需要勇气呢?因为做“义”事需要承担风险。风险,不单单是跳到河里救人这样的行为本身带来的风险,更多的是碰瓷的人带来的社会风险。

所以,这句话真的是在嘲讽那些见义无为的人吗?恐怕还是在控诉这个行“义”事都需要勇气的社会。再多想一步,恰恰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义”的含义才会变得模糊,从不言自明变得值得讨论。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陷入相对主义而抛弃自己的价值,至于究竟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论语06 - 为政 - 学习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没读懂。不过没关系,《诗经》是我接下来要慢慢读的,到时候再说吧~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如愚”但“不愚”,颜回会学习,也会做人。老师讲课,学生是什么样呢?最多的是听课,听完就忘了的;其次还有一些人是刺头,专找老师的毛病怼回去;还有这第三种人,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颜回的优秀在于他的“如愚”,代入我自己的视角,恰恰是因为颜回不断地在消化和思考老师所说的东西,所以才会“不违”。回去之后,自己慢慢想通了,然后发个贴……不,发扬老师的理论。

我以前是个刺头,做刺头的心理很简单,就是想搞个大新闻,其实一肚子坏水早憋好了,就在那等着老师呢!这样的态度,能学到什么知识?这就是来捣乱来的。

做学生,更高的境界是像颜回这样“如愚但不愚”吧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打破常规的解读。这一句话有三个词:“温故”、“知新”、“为师”。温习旧的知识,一般来说就是把之前忘了的东西再重新记起来,同时旧的知识,当然也就是老师讲的知识了,这没有什么。但是通过“温故”却知了「新」,这就有意思了,这里的“新”一定是超越老师所讲的内容的,也就是上一条里面颜回的“发”,在这个时候,孔子说:“可以为师矣!”快把你的「新」想法分享出来,教教我们吧!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呀。

回过头来看,孔子一直劝告自己的弟子要“好学”,“好学”也得遇到“好教”的人,如果“好学”有“好教”,这么一群人在一起才能教学相长啊!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杨逢彬老师在这里把“殆”解释为“怠”的通假字,打开了我重新理解这句话的大门。这里的“罔”也不是“迷惘”,而是上当受骗的意思。那么总体来看就是:学习但不思考就容易受骗,思考但不学习就容易疲惫。

学习就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学习酒桌文化也是“学”,学习欺上瞒下也是“学”,这些都不是人先天就会的东西。光故着学习和模仿,而不去思考和怀疑,就容易被带上歪门邪道。即便是碰巧遇到一个好老师,如果不会思考,也无法“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我们现在总是在强调“终身学习”,却越來越少强调“终身思考”,怕不是也容易被带到沟里去。

光是思考,但不学习,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非常可怕,他们只接受自己想要接受的思想,总是能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这个逻辑闭环在他们看来是无懈可击的。乃至于他们压根不承认有他们无法解释的事情。我认为这是思而不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越无知越觉得自己懂得多,越不知道谦虚。而思而不学的疲惫,在于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之后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了。

学习,是和知识的博弈,需要攻守兼备。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警告:可不能学坏啊!这一个思想我是不能接受的,换一个人也可以指着儒家说同样的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凭什么你就是正统?凭什么人家是异端?咱们得讲道理不是吗。

或许大家会说,讲道理啊,肯定是讲道理的,这里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你怎么知道孔子前面或后面没讲道理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无论是孔子本人,或是编著《论语》的弟子,并没有罗列出孔子的道理,没有说出谁是“异端”,“害”又在何处。他试图借由这句话传递出来的就是立一面大旗,我是正统,来学我,学别的都是有害的。这是一种“反智”的行为,只彰显态度,而不讲道理。

可是孔子怎么能这样说话呢?这也太可恶了吧?我们是不是理解错了?所以历代以来对这句话的种种解释都很多,这是个好事情,至少说明大家不认同我刚刚解读的那种思想。

2.17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觉得这是孔子在教训子路。他先拿他的名字开头,可见语重心长,子路啊,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可以脑补是子路之前不懂装懂了,孔子在教训他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真的智慧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装」懂,而是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懂就问就学,这才是学习的态度。

这和孔子之前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后会说到的他“入太庙每事问”是一以贯之的。很难想象孔子会是一个思想闭塞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完全不“中年油腻”,而是满含着赤子之心的热忱形象。很多人把孔子当作“圣人”,觉得只能膜拜,这真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读,他就是一个可爱的邻家老爷爷啊,也会发发脾气的~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一章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当年的我刚要开始实习,所以也想学学“干禄”,孔老师给子张的建议恰巧可以用到自己身上。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看结论,“禄”从何而来?“言寡尤,行寡悔”,简言之,少犯错!前两句是对“少犯错”做的注解,多听多看,对于把不准的地方,暂时保留,对于其他的地方,也要谨慎地说和做。

我就是这样的,到了公司,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干什么都怕自己搞不清状况,问吧又不好意思问,因为都是一些自己看来特别愚蠢的问题……

孔子说“多闻”,可是也得有人说,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我认为要在“多闻”的前面加上一个“多问”。“慎言”不能理解为泛泛地少说话,而是不要夸夸其谈。“多见”,的前面也是多问,让别人帮忙带个路,演示一下;“慎行”是要知道规则制度。

我们都知道要在“少犯错”和“多犯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问,把可能犯的错都提前问好了,再谨慎行事,就可以少犯不必要的错误。这是我从自己的反面教材里提炼出的经验教训。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这么问显然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疑惑,他的前提条件应该是「礼崩乐坏了」,为来会怎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具有安慰效应的,殷继承了夏的礼,有所增删;周又继承了殷的礼,有所增删,那么以后的王朝也会继承周的礼仪制度,再有所增删,所以不会有什么大变化的,放心吧。

往歪了解释,这里透露着一种保守主义色彩以及对于社会保守主义本质的判断,也就是孔子认为,社会不会发生剧变,即便现在是乱纷纷,但是礼仪制度的本质还是终究会恢复的,因为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奋斗的目标。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剧变,有很多东西必然会传承下来,尤其是思想文化。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剧变”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诞生的,其中的思想变化一定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积聚,只在等一个爆发。

十世可知也?去年谁也不能预知今年的新冠疫情的发生,但是有一些大的趋势,只会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变化。

论语05 - 为政 - 管理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这句话我来过度解读一下。什么是“北辰”?一般的解释是“为政者”,也就是说为政者本人要有很好的德性,这样能够用个人魅力来吸引手下的效仿。这是儒家所说的“人治”,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而我多想了一步,倘若像“北辰”的不是“为政者”,而是“德政”呢?这里把具体的管理者抛开不看,大家不要以“我”为榜样,看“我”在做什么,学习“我”的思想,而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愿景、价值观为指引,也就是“德政”。所有人像德政看齐,而不是向人看齐,这样是不是一种更「善」的治理方式呢?

2.3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和刑也就是规则,而规则是不通人情的。依照规则来治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利用规则和钻空子。就像有些人认为一些事情既然不违法,做了也就做了,然后抱有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内心也能自洽。而德和礼诉诸的是人的内心,尤其是同理心,还有多年以来积累出来的公序良俗。这种诉诸内心的规训方式,能使得人有廉耻心,并且让人心归顺(这里的“格”采取的是杨逢彬老师的译法。)。

恰恰是这个“格”字让我警惕。规则在框定边界的同时,给人以自由;而公序良俗无处不在,它的边界是模糊的。恰恰是对德和礼的强调,让我们常常以动机来揣度人、批判人,以“传统”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试图让别人“有耻且格”,这太可怕了。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这里提出了管理中选人用人的重要性。应该选择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的人之上,而不是反过来。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服”。建立一种规则,这种规则能够鼓励人向着正直的方向走,正直能够得到相应的赞许,这样民众就能服从。否则,只有动用歪门邪道才能上位,那么人人都会想着钻营,也就没有人尊重规则了。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如何判断这个人是“直”还是“枉”,该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人用人,这是几百年来未解之难题,似乎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另一个是怎样保证制度的纯洁,这就需要一个有力的第三方监督体系,避免其中滋生腐败。

为什么“举直错诸枉”,民就服了?因为真的很难做到啊!要是能做到了,我也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一章是哀公问「服」,这一章是季康子发问了。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季康子权倾朝野,这是有违孔子的观念的,所以他如何回答呢?

不去做过多的揣测的话,我认为孔子还是回答的很认真的。人民如何才能尊敬?那就要表现出自己的认真;怎么才能忠?那就要自己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小辈;如何让人民勤勉呢,那就得推举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

这里再一次反映出孔子观念里的涟漪效应,也就是一层一层的扩散,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自于良好的家庭秩序,良好的家庭秩序来自于良好的内心秩序。

儒家里面这种从自己出发,做好自己,善待身边的人,把价值不断传递出去的这种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它不主张翻天覆地焕然一新,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推进。这是保守主义的行事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有问题的,它过于被动,而且面对阻力很难坚持下去,面对的挫折多了,很可能退到甩手不管的道家思想中,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常见操作。孔子到处推行仁政,孟子也到处推行仁政,可是最终也没有老板真的长期采纳他们的意见。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老师您这么牛逼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的回答格局很高,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将「孝悌」推行到礼崩乐坏的政治风气上。这当然也是为政,甚至于这才是孔子心目中的「为政」,所以他才反问道:“那你说说什么是为政呢?”

这一章有一个隐形的靶子,那就是「为政」,在当时的普遍观念里“为政”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呢?我不能确切地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一定不是推广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这种文化,否则孔子就不会四处奔走相告了。

放开他所推广的理念不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坚定与执着。

论语04 - 学而 - 修行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采取杨逢彬老师的译法: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严;学习了,才不会固陋无知。以忠和信为自己的标准,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做错事了,不要怕改正。

君子是指什么?有很多说法,我不在乎,我认为“君子”就是孔夫子希望对方(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小人就是孔子不希望对方成为的那种人。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对方成为那种人,这取决于他的视角立场和道德标准。我们当然可以不以为意,但是这套伦理标准融入了我们的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之中,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底色,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了解和学习。

“无友不如己者”,在李零老师的版本里是“无友不知己者”。言之有理即可,我觉得没必要较真。

过则勿惮改大约是最难做到的了,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非常困难,我们总是习惯给自己找理由,总是觉得对方误会了自己——然后似乎责任就变成了别人的,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怒——不过,孔子可是在第一章就提醒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夫子的评价。场景是什么?是孔子跑到别的国家,总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做间谍工作吗?显然不是。

因为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会愿意吐露衷肠吧!

温和,不会动不动就义愤填膺,一言不合就开骂;善良,接受对方、用善意来揣测对方,不敌视别人;节俭,不摆排场,不让对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谦让,既然是讨教,那就别把自己当主角。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近于”,这给我们了一个行事的标准。什么样的承诺可以兑现?近于义的承诺;怎样的态度和容貌能够免于被羞辱?近于礼。至于什么是义,什么是礼,这又是各执一词的大难题了……不过不妨反过来想一想,那些容易兑现的承诺是否就接近于义呢?那些能够免于被侮辱的态度和容貌是不是就近于礼了呢?毕竟在不同的时代“礼”和“义”的标准不同,我们应该保守一个绝对的“礼义观”还是一个相对的“礼义观”呢?孔子恐怕是倾向于前者的,要不然就没必要“复礼”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我在思考,孔子口中的“贫”和“富”,说的是谁?说的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孔子说“贫”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贫穷的底层人民,还是不得志的士大夫呢?

恐怕说的是士大夫,否则我很难想象孔子对着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说:你应该感到快乐!估计那哥们会一脚把他踢飞。

所以此处的“贫”,其实是布尔乔亚的“贫”,是知识分子内心的“贫”,所以孔子追求的是“贫”背后的“道”,是对自己所推崇价值的坚守。

相比起来,“富”指的应该也不是有钱,而是被认可。无骄的背后依然是不忘初心,当然了,对于孔子的儒家来说,初心就是“复礼”了。

时刻以一种审慎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对待自己,是我从中学所到的。

论语03 - 学而 - 管理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之国在孔子时代已经不是大国,大体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有立足之地。敬,指的是头顶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做事认真;信,指的是守信,如果要言出必践,那就不要乱说话。节用,不铺张;爱人,关爱他人。使民以时,要让人民得到充分的休息。

如果一个领导者认真、守信、节俭、关爱他人、给手下安排合理的工作节奏……呵呵,怕不是就是脑嗨。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敬畏死者,人民就老实了。怎么就老实了呢?成天想着革命、想着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人民怎么可能老实?只有敬畏传统,效祖宗之法,才能让民众老实啊!我认为儒家其实渗透着保守主义的底色。再进一步,只有“慎终追远”,才能体现出“传承”,有了“传承”,才是有“名”,名正才能言顺,人民才会服膺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什么不放在家庭篇?因为这是“孝”的溢出。可以参看上一条。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句的解释存在分歧。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放掉分歧的部分不看,掐头去尾地读,“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主要提出了“礼”“和”之变。前一半说的是,“礼”作为一种手段,需要达成的目的之一是“和”;而后一半强调的是“和”不是唯一的目的,不能为了“和”而放弃“礼”,也就是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暗黑一点说,这里的“和”指的是和谐,和谐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致,一致要求泯灭个体的差异性,而“礼”,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种规训。以当今的视角来看,还应不应该“和为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