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身与心

上周六,我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第一次打保龄球。打之前我草草问了一下朋友技巧是什么,他其实也没有回答我具体的技巧,而是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扔球的方法,有的人用拇指食指无名指,有的人用拇指食指中指,有的人手腕内侧朝前扔,有的人手腕外侧朝前扔,有的人跑着扔,有的人站着扔……球的重量也不同,轻的球可以扔的更轻松,速度更快,但是球的轨迹更容易漂移;重的球扔起来更费劲,球速一般也更慢,但是轨迹更稳。总之,一通介绍下来等于什么都没说。

等到轮到我的时候,我拿着球,挥着手臂,尽量让球的运动轨迹保持直线。然后我的大脑开始对自己说话:

“放松,放松。让球来带动手,球的惯性让他自然地想要走直线,只要我足够放松,手上不要有多余的动作改变球的轨迹,那么球就会沿着我手臂的指向滚到目的地。”

然后说完这句话之后我的大脑就好像从身体撤离了一样,我的手开始“漫无目的”地被球带着甩动,我眼睛看着远方的billes,想起来驾校老师说过的话:

你的身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校正到你目光所及之处。

然后放手,球自然滚向前方。

第一掷我肯定是扔歪了,但是从第二掷开始球就走完了全程。第一局比赛我基本上都是第一掷扔歪,第二掷补回来一点。但是到了第二局比赛的时候我的第一掷基本上都能成功打掉一半的球以上,但是第二掷会比较困难,因为剩的球比较少的时候更不容易击中目标。

不过结果仍然令我十分惊喜,我两场比赛都是第二。第一场是随意分的组,第二场是上一局的前五名在一起的冠军赛,我只输了第一名7分。这对于第一次玩儿这个项目的我简直不可思议。

我几乎从来没有过这种高峰体验!我归功于这种“身心分离”的体验。


以我的体验而言,在日常状态中,人有两种自然状态,第一种是来自肌肉记忆的自发运动,比如呼吸,行走,咀嚼,都不需要大脑的参与,这是身体自己就能完成的工作。

第二种状态则是大脑全力介入操控身体的运动,比如说绕口令,练乐器的指法等等,这是一种学习态。

学习态不会持续很久,行为就会成为习惯,也就进入了第一种状态,大脑只需要稍微发号施令,身体就会去依照肌肉记忆来完成,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

就好比打字。我几年前刚开始学双拼的时候,每个字都得想半天,还要在口诀里找。现在我口诀一句也不记得了,但是一个个字却从指尖流淌下来(我实际上敲下来的是:djuiyigegeziqtcsvijmlqthxxld),没学过的人会说这是什么乱码??确实,一开始学的时候真的是靠背,但是大概几个星期之后我就基本习惯了。

除了这两种很常见的状态,还有另外两种状态。

第一种我称之为“身心合一”,也就是“正念”。正念在我看来指的是在身体auto-pilote的时候,让意识流动过去,陪伴身体。比如我现在在打字,我的脑子里在想接下来该打什么字,我的意念完全不在手上。那么这个时候的正念,也许就是感受手指触碰键盘的感觉,感受键盘敲击发出来的声音,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协调的肌肉的肌肉的运动。也就是说把“心”重新注入到“身体”之中。

第二种则是我体验到的“身心分离”。也就是在我们处在思维强力控制身体的学习态的时候,让自己的思维放手,离开身体,放弃对身体的控制,而让身体自由地运转,在一个简单的指引下,自己找到协调和运动的轨迹。

我在最开始左手弹八度音程的时候就有过这种体验,一开始总是需要眼睛去找那两个键位,拇指放这,小指放那,然后弹下去。非常别扭,非常累。之后我故意告诉自己闭上眼睛,不去操控。那么协调手指的工作只能靠耳朵来完成了,所幸我的音感不错,八度弹错了一下子就能听出来,然后调整,调整到正确的位置,重复,手掌慢慢就记住了张开的幅度。虽然没有弹得更好,但是整个身体轻松了很多。

把大脑的控制移开,而让它回到指挥官的位置,向身体解释原理和该做什么,然后放弃micro-management,而让身体自己去体验和学习,这种“身心分离”就是我在打保龄球时候的体验。


关于“身与心“我还有最后一个体悟,来自于这两天阅读陈映真的《将军族》的体验。这两天晚上睡得不好,早上在路上精力并不充足,而陈映真在《将军族》里的风格又属于散文风格很重的那种,情节比较松散,得靠读者去拼凑一个故事。以我的精神状态,大脑很快就放弃阅读了,文字从眼睛里灌进去,读完一篇,或者说翻完一篇文章之后其实故事说了什么一点也不记得。

但是神奇的事情是,在我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身体是确切地能感受到一份压力,那份胸闷,一点点忧思,无可名状,但是我知道它来自于我刚看过的文字。我今天早上产生这种体验之后,又集中精力把我刚刚看过的一篇重新看了一遍,确认我的身体感受的确是文字带来的。

也就是说,即便是我没有主动在摄取信息,我看到的信息依然在被大脑的某个区域处理,消化,并且反馈到身体上,这个过程不完全需要我的意识参与。

之前听说过那种实验,在人睡眠的时候播放一些话来影响大脑继而转变人的观念,也许就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这是最近关于”身与心“的一些思考。感觉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