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政治学通识》09 - 第五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 |威权政体|

威权主义的特征如下:

  1. 政治上的非多元化。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受到严格限制,或者保持在局部。
  2.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倡导多元化。这是和极权主义最大的区别之一。
  3. 实行一定的政治控制和政治压制。为了维护第一条
  4. 意识形态控制和政治动员程度普遍偏低。这是威权和极权的区别之二
  5. 政治领导权的更迭规则不同于民主政治。小圈子决定、上任指定下任

威权政治的问题:

  1. 合法性危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经济搞得好,民智提高,呼唤民主,妨碍政治的非多元化;经济搞不好,民众生活水平不行,又会激发另一个层面的反抗。
  2. 国家治理问题。如委托代理问题:自上而下的管理,官员对上负责,会妨害最终委托人(民众)的利益。又如信息问题:没有新闻自由,基层消息被层层遮蔽不能有效传达。
  3. 国家稳定性很多时候依赖于主要领导人这一偶然因素。威权体制在遇到糟糕领导人的时候可能会缺乏内部的纠偏机制,使得他的影响会被放大,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4. 很多威权政体不可避免要面对最终的政治困境和转型问题。威权政体的合法性主要靠政绩来维系,但是少有一个威权政府能维持长久的繁荣,所以最终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

# |极权政体|

极权政体意味着完全(total)的控制。简单的说,极权政体包括六个特征:

  1. 保罗万象的意识形态
  2. 单一政党
  3. 有组织的恐怖
  4. 传媒垄断
  5. 武器垄断
  6. 经济管制

一般认为纳粹属于极权政体。另一个典型例证来自电影《V字仇杀队》和小说《1984》。

“众人因为恐惧而奔向元首,每个人都被恐惧所包围,所以没有人站出来说出真相。”


这一部分,我就不说什么感想了。前段时间在“爱思想”网站上看到了一篇2012年的老文,是刘瑜和陈定定老师写的,名为《为什么中国会走向民主》,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

《政治学通识》08 - 第五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目前比较公认的政体区分有三种:民主政体,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ism)和极权政体(totalitarianism)。亚里士多德最早系统性地区分政体:一人统治时,统治者节制就是君主政体,否则就是僭主政制;一撮精英统治时,好的情况是贵族政体,不好就是寡头政体;多数人统治时,好的情况就是共和政体,否则就退化成暴民政体。

林茨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政体划分。民主政体出现的最早,极权政体的另一种翻译是“全能政体”,意味着政府权力渗透到方方面面,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威权政体。


# |民主政体|

关于民主政体的定义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实质性定义,另一个是程序性定义。 民主的实质性定义比如:“人民当家作主”,“多数人统治”,“民有、民治、民享”。 ->从实质性定义出发,很难区分民主和非民主政体,因为“人民”很难界定,“统治”的意义也很难界定。 民主的程序性定义则关注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

罗伯特·达尔在《多头政体》中给出的定义更接近程序性定义:“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不断地对公民的选择做出响应,公民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

综上,可总结出民主政治的八大特征:

  1. 政治参与。也就是多数成年公民的投票权。
  2. 政治竞争。公开竞争公共职位,靠争取选民的选票来获得职位。
  3. 问责制。对选民负责。
  4. 回应机制。对于公众利益诉求有反馈的机制,否则的话也很难再次当选。
  5. 起码的政治平等。平等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6. 多数决定。
  7. 对少数权利的保护。
  8.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民主政体的三个悖论和七个误解 悖论1:冲突和认同。民主要求竞争,竞争就可能带来撕裂。看看美国…… 悖论2:代表性与治国能力。民主政治意味着不愿把权力交给少数人,但是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则无法真正回应各方诉求。看看法国…… 悖论3:同意和效能。民主需要同意,但是同意需要合法性,合法性需要有效率的运作。如果无法达成,则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让民主政治变得“无意义”。看看墨西哥……

误解1:民主主要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民主同时也是一个转型问题。民主不应被过分理想化。 误解2:转型是单向线性的进程——实际上转型经历许多反复 误解3:政体要么民主要么不民主——其实还有很多处于“第三波”转型过程中的“两不像”政体(hybrid regime)。 误解4:不民主就是因为不民主——民主不是可拆卸的装置,宪法说到底也就是几张纸,重要的是实际的政治过程和主要政治力量的作为和政治家的领导力和抉择。 误解5:民主搞不好是不会搞民主——实际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以前的负资产过大,不仅仅是民主本身的问题。 误解6:民主重在选举竞争与权力制衡而政府效能无关紧要——“分权制衡”是民主政治重要的一部分,但政府效能也十分重要,否则民主难以为继。 误解7:不同国家的民主模式都是相似的——其实国家之间政府形式、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和央地关系等等差得很多……不同的制度选择带来的后果也不一样。


很庆幸现在的自己并没有这些对民主政治的误解,但是这些误解有些真的深入人心。鉴于这篇文章总是拿乌克兰举例,写成的时间应该也是7年前了。这七年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估计现在大家对「民主政治」的排斥情绪应该更高了吧……

民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们该不该追求民主呢?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民主呢?这是贯穿了几千年的大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很多智慧的头脑终其一生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这也是我认为政治哲学中最有魅力的地方。

《政治学通识》07 - 第四讲 政治生活中的国家

这一讲的内容关键词是“国家”。“国家”这个在我们看来再也平凡不过的概念,其实也就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摘录一段原文: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人经过统计认为,在美国宣布独立的1776年,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全球只有21个国家;在俄国革命爆发的1917年,世界上只有53个国家;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世界上也只有68个国家;到2002年为止,联合国成员国已经达到191个。由此可见,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二战以后形成的。

所以“国家”到底从何而来呢?霍布斯给出了一个前提:“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恩格斯也使用了和霍布斯类似的逻辑阐述了对国家形成的看法。

总之,国家出现是为了安全和秩序。只有巨大的暴力存在,普通人之间的潜在暴力才会被遏制。这是对国家出现进行的逻辑解读。

但现实中,我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这种所有人和所有人战争的情况,这一前提假设来自于霍布斯对于人性的基本假设。国际学界普遍认为现代国家起源于近代欧洲,虽然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大致具有“现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欧洲的“现代国家”形成自封建主义之后。

封建制度是一种融合了保护与效忠关系、人身依附与契约精神的复杂混合体。封建封的主要是土地。在封建国家中,没有中央集权,没有统一常设军队,没有统一的税收体系,没有大型官僚机构,没有统一司法系统。只有战争时,领主才有义务领兵勤王。

封建主义的一大贡献是宪政体系——约束王权(《大宪章》)。

封建主义的落幕和现代国家的兴起相伴而成,一种解释是技术性的,随着兵器从冷变热,必须需要更强的军事动员能力,就像一条线,牵出了接下来一整套国家体系和制度。


现代国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自于马克思·韦伯:“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国家的特征如下:

  1. 特定疆域。
  2. 特点人口。人口异质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出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问题。
  3. 主要特征是垄断暴力。如果一个国家暴力横行街头,那就说明这个国家的「国家能力」有问题。
  4. 国家需要一整套官僚系统。
  5. 国家依赖税收系统。
  6. 国家主权需要得到国际承认。现代国家处在国际体系中,主权是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家理论也分成不同的流派:

  1. 多元国家理论。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在国家这个舞台上竞争,背后是民众的参与和表达,国家本身没有自主性和利益。最后国家的决策被认为是一种政治博弈的均衡。这是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经济上的支配阶级也是政治上的支配阶级。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国家没有自主性,国家意志无非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表达。
  3. 新古典国家理论。根植于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分析,把国家也模型化为追求统治利益最大化的实体,代表人物是诺斯。
  4. 国家主义国家理论。关于国家的精英主义视角。下文详细分析

国家主义理论常用三个概念分别是:国家自主性、国家构建和国家能力。

自主性:现代国家处于国际体系中,国家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国家的自主性指的是国家可以不受国内各集团和各阶级力量左右,有自己特性的意愿和诉求。这一点还存在着争议。不过如果从自主性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民粹政府当权的国家自主性是比较低的。

国家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国家机构和制度建设,国家能力塑造和增强。

国家能力:存在不同的定义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视角,一种是针对国家本身,一种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定义。

  • 迈克尔·曼把国家能力区分为两种类型:专制性权力(despotic power)和基础性权力(infrasturatural power)
  • 福山用国家职能范围和国家力量强弱两个维度对国家进行分析。
  • 查尔斯·梯蒂则用民主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政治学通识》06 - 第三讲 意识形态大论战

# |保守主义|

不同时期的保守主义意涵不同,它最大的变化实在20世纪70年代,借鉴了新古典自由主义内核,发展成了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有如下特点:

  • 捍卫传统,反对激进变革
  • 经验主义。强调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因此反对顶层设计
  • 人类的不完善原则。对乌托邦嗤之以鼻
  • 社会作为有机体原则。社会的不同部分是互相关联的,无法臆想或创造一个新世界。
  • 重视等级、秩序与权威。认为社会本来就有阶级,这很正常,保守主义倾向保护而不是打破现有的权力秩序。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支持政府为所欲为,此处的尊重权威要和别的价值相协调
  • 重视家庭的原则。与个人主义不同,保守主义者更重视家庭
  • 重视和认同宗教的原则。基于宗教理由,他们在堕胎和同性恋议题上一般持反对立场
  • 重视道德原则。自由主义认为在市场竞争下,每个人自我逐利,最终就能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所以没有强调道德,而保守主义则十分重视道德。
  • 尊重财产权。

旗手:埃德蒙·伯克 《法国革命论》

实践者:里根、撒切尔夫人

主要主张:减税(拉弗曲线)、小政府

#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应对早期资本主义的问题,由空想社会主义开端,过渡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以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在此copy《共产党宣言》的十条基本政策:

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真的,以前没认真看过,现在想想,我来了法国,才是到了真·社会主义国家。)

后经过改良,发展成为改良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代表人物是爱德华·伯恩斯坦,他主张放弃暴力,通过议会进行民主斗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强化再分配(累进税),实现社会平等和建设福利国家。这样的主张已经融入了今日欧洲国家的主流政策之中。

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则:

  1. 强调共同体。个人脱离集体无法生活。
  2. 平等主义原则。不仅仅是形式平等,还要实质平等。
  3. 博爱原则。终极目标是让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
  4. 阶级原则。主张打破阶级,无产阶级和下层阶级打破资产阶级和上层阶级
  5. 财产的社会控制原则。认为只要财产私有,就会有压迫。主张社会控制财富
  6. 满足需求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都有权得到满足。

第三讲总结:

只有知道自己的思想是从哪来的,才知道自己的思想该往哪去。这一讲内容十分丰富,认真学完觉得自己厘清了一些观念,还是感叹专业学者的学术素养,我眼拙,根本看不出来包刚升老师本人的政治倾向性。我觉得只有把自己抽离出去才能不带情绪地理解他人的想法。

这三讲提到了很多重量级思想家,他们的作品很多听书也有解读。都码着,慢慢读,慢慢学,慢慢体会。

《政治学通识》05 - 第三讲 意识形态大论战

#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出现的本身就是因为思想解放,也就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直延续到启蒙运动及以后。理性,是先决条件。随后在工业革命中,社会被分成了不同的阶级,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个行动导向的信念体系,一套以某种方式指导或激励政治行动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观念。 特点:1. 解释世界;2. 改造世界的计划;3. 行动导向的色彩;4. 群众取向;5.意识形态和意识形体的实践是两回事

# |古典自由主义|

政治上,

  •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 主张:立宪政府(政府不能为所欲为)、个人自由(人权受到法律保障)

经济上,

  • 反对:重商主义(今天的贸易保护)
  • 主张:自由放任(看不见的手)

自由主义者眼中,理想国家的角色是警察和法官,其他统统别管。

古典自由主义特点:

  1. 个人主义原则。个体本身的价值至高无上,不需要依附于其他的身份。强调整个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空谈社会没有意义。个人因素是整个社会创造力的来源。
  2. 个人自由原则——国家干预个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保护他人同等的自由与权利
  3. 理性原则。自由主义相信人的理性,所以趋近于进步史观,比较支持变革——从这里和保守主义产生分野
  4. 平等原则。承认个体差异,追求更多的形式平等和机会平等。(而不是实质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
  5. 宽容原则。同样是由个人主义推出,社会要容纳甚至鼓励多样性,尊重每一个个体。从现实面上说,鼓励多样性的社会也更有利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6. 被统治者同意的原则。个人>群体,国家权力来自个人,所以所有统治都需要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不一定是民主政治,但是在现代社会基本等同于民主政治。形式上是通过民主选举达成,为了避免多数人的暴政,需要宪政的约束。
  7. 宪政原则。政府的权力应受到明确约束。
  8. 自由放人原则。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政策上,管得越少越好。

# |古典自由主义的大师们|

洛克《政府论》(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 + 斯密《国富论》(国家安全,维护司法,某些公共工程)+密尔《论自由》(言论、思想自由)

# |自由主义的演进|

问题:间歇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托拉斯垄断……

现代自由主义(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把政府找回来”——主张强化政府干预,包括对市场、行业和企业的管制,加强对劳工阶级的保护以及建设福利社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罗尔斯《正义论》

问题:凯恩斯主义政策引发滞胀,福利政策导致社会病,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对立

新(古典)自由主义(1970):复兴古典自由主义。重新强调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最小政府……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米尔顿·弗里德曼+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今天主要梳理了自由主义发展的历程和思想底色,我认为还是比较清楚的。明天将会学习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了解了这三个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会有一个比“左右”更丰富的知识光谱,也就不会轻易地用“白左”这样的标签了……

学习这些内容如果只是为了贴个标签,分个敌我,就太没意思了~我反正学得很过瘾,觉得和《西方现代思想40讲》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