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我的投资组合

重度拖延的我终于花了一天的时间研究并构建了自己的投资组合。受到张潇雨老师课程内容和《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这本书的启发,我选取了一些ETF指数基金来构建类似达里奥的“全天候组合”。

我打算申购(因为材料还没寄)的产品种类是Assurance Vie,这是一种法国的年金产品,不同的公司提供不同的产品选择。我选择的这一款有80多个ETF可供购买,应该是市面上可以申购ETF最多的Assurance Vie了。Assurance Vie和普通的股票账户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税费的减免。

其实我这种自己配置的方式可能是没有发挥Assurance Vie的优势的,不过……不管了,反正日后可以再调整的。

我的组合如下:

  • 美国10+年期国债 40% Lyxor Core US Treasury 10+Y(Dist) UCITS (US10.PA)
  • 欧洲7-10年期国债 15% MULTI-UNITS LUXEMBOURG - Lyxor Euro Government Bond 7-10Y (DR) UCITS ETF - Acc (MTD.PA)
  • 美大盘股 15% Lyxor S&P 500 UCITS ETF - D-EUR (SPX.MI)
  • 新兴市场 10% Lyxor MSCI Emerging Markets UCITS ETF Acc EUR (LEM.PA)
  • 美国小盘股 5% Amundi Index Solutions - Amundi Russell 2000 ETF-C EUR (RS2K.PA)
  • 黄金 7.5% ComStage - NYSE Arca Gold BUGS UCITS ETF (GLDM.PA)
  • 大宗商品原材料 7.5% Lyxor Commodities Thomson Reuters/CoreCommodity CRB Ex-Energy TR UCITS ETF - Acc-EUR (CRN.PA)

简单来说,55%的债券,30%的股票,7.5%的黄金和7.5%的大宗商品。

阿黛尔的生活观后感

阿黛尔的生活

## 关于爱情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初恋时的甜蜜,热恋时的激烈,到关系的冷淡,出轨,怀念,和放手。这部电影描绘的是爱情的全部。同样,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爱情也完全不是理想中的完美恋情,而是十分真实和现实的。“真实”的床戏,真实的家庭,真实的社会评价,真实的人物内心状态的转变。

这让我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种“纪录片”感,不是记录一个人的生活,而是记录爱情这个主题本身。

我看过的法国电影不多,但是总的来说法国电影给我一种十分“现实”的感觉,电影里的场景就好象自己家楼下,或者是随便一个巴黎的街角;人物的对白就好象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普通法国人的对话,完全没有舞台气,有时候甚至真实的让人觉得粗鲁。可能这是法国电影的一种追求吧,可能以后看得更多了能更加领会法国电影的特点。

## 关于同性

我不明白对于同性恋的接受有什么困难,在我看来这和接受一个人是喜欢吃肯德基还是喜欢吃麦当劳是一样的事情。在我接受的教育里,以及我成长的环境中,没有出现对于排斥同性恋的论述,所以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很自然的不自然的存在。很自然,是说我认为人有不同的性取向是一个我可以理解的自然现象;不自然,是说我自己可能不能理解一个同性恋者的所思所想。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任何我们不那么理解的事情,我们最初报有的应该就是这种“很自然的不自然”的感觉吧。

我是可以理解一个宗教国家对同性恋的不接受的,毕竟他们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某些看法,我同情这些地方的同性恋者,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文化里恰恰没有这样的禁忌,可是,至少广电还是把同性恋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

这部电影上映的那段时间恰恰是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时间,所以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这么多的殊荣有没有政治原因在背后。但是无论怎样,从另一个视角去看爱情,同性之间的爱情和异性之间的爱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部电影,愿意去接近和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家、一种陌生的语言、一个陌生的爱情关系、和我们不敢却应该谈论更多的性。

我们应该可以更加包容。

## 关于其他

除了故事,这个电影作为底色的是文学、哲学和艺术,里面有非常多散落的关于这三门学科里内容的讨论,非常有意思。这里的掉书袋不让人觉得是科幻电影里电脑屏幕上的Html代码,仅仅作为一种氛围上的烘托,而真的是能够给人启发的,帮助我们增加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或者至少给了我这样的感觉,让我有兴趣深入地去了解一下萨特的哲学、席勒和克林姆的画,以及《玛丽安的生活》那本书。

我为什么读不懂诗词

贾行家老师在讲叶嘉莹的一节课里说道:

“当导演用缓慢的镜头语言去拍唐代壁画、龙门石窟的造像、古代的陶瓷时,其实是拍摄孕育中国诗歌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叶嘉莹的精神源头。导演还会去拍荷塘柳浪,拍北京的雪,这又是叶嘉莹生命历程中的体验。”

其中提到了“唐代壁画”、“龙门石窟”和“古代的陶瓷”,或许我理解诗词的障碍之一就是这种历史情境的沉浸。

时常觉得自己很难理解诗词中的“诗意”,最近半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现在似乎有了答案。

在这半年里,我有意识地将我阅读到的文字中的名词在我脑中形成一种意向,试图构建一种图景,但事实上,我构建的图景是不真实的,不具体地,就好象百度图片的拙劣拼接和组合。

《孟子》里梁惠王在看鸿雁麋鹿,问孟子贤人是不是也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我完全无法想象看大雁和麋鹿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我甚至连大雁和麋鹿长什么样的不知道……于是去搜一张大雁和麋鹿的图片“贴”在自己脑中构建的场景之中,怎么看都觉得荒谬。

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人,想要理解来自自然的诗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读诗,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干瘪的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本能地会去抗拒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欺骗自己我知道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情节,重要的是道理,情景不重要,描写不重要……

越想越觉得悲哀。

岁月与远行——双十一为情怀买单

双十一,无非只是恰好撞上,这一次,是真的被产品背后的情怀打动而买单。这一切还得从一条广告说起……

大约一到两年前,我看到了看理想公众号上推了一款帆布包,据说是道长背了8年的同款包,来自日本的“匠人品牌”——一泽帆布。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一泽帆布”,被称作“帆布包界的爱玛士”,价格对于我这个直男也是不菲啊,将近3000元。

当时并没有特别粉「看理想」,在今年听了快一年的「看理想」之后,完全被圈粉,这一次双十一,一泽的帆布包强势回归,文案依然主打“时间”的主题。说实话,这种理念和情怀非常打动我。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猜到我双十一几乎唯一购买的大件商品了?


然而,并不是一泽帆布包。出于对这一款包和背后理念的青睐,我确实想过要入手一个,但问题是受疫情影响,回国遥遥无期,运到法国的运费又十分感人,所以始终下不了决心……于是我在网上搜了搜有没有法国可以买到的替代品……

帆布,一种粗厚的棉织物或麻织物,因最早用于制作船帆而得名。

我搜索了“帆布包”的法语名字,搜出了令我惊讶的结果,确实有两家做帆布包的法国品牌,他们用的都是“帆布”,是那种出过海的帆船布


在上周末,一场四年一度,可能没有什么人知道的比赛开始了——Vendée Globe,中文是“旺代单人不靠岸航海赛”。

这是一场环游世界的帆船比赛,从法国的海边城市旺代出发,从大西洋一路向南,经过非洲好望角,再绕着南极海环游一圈,最终经过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北上回到法国。

魔鬼全在名字里了:“单人”、“不靠岸”。

四个多月的航行,帆船上的参赛选手,只有自己的帆船陪伴,没有3G4G5G,最多只能打卫星电话和发几封邮件来和外界联系,一个人在茫茫的大海里漂流。

在我看来,这是对人体能和内心的极限挑战


没错,当我说这一个包是用“帆船布”做的时候,说的就是参加过Vendee Globe航行并且成功返航的帆船的“帆布”!

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背包,这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出门远行,背在身后的不仅仅是一个包,那是经受过着4个月大海上风吹日晒雨淋,各种极端环境挑战之后还存活下来的精神。

每每想到它经历的故事,我都会由衷的感动。

它的故事和我的故事在此刻交汇,未来的旅途将由我们一同谱写。


在中文世界我还没有看到有人介绍过这个品牌,如果它日后火了,应该也没有人记得我是第一个写它的人吧hhhh

它就是:727 Sailbags

三峡好人观后感

电影里的布景对我来说处于陌生的交界处。作为一个90后的城市人,电影里出现的这些老物件、老房屋、老场景存留在我非常早远的记忆中,我似乎并没有对这种记忆产生怀念的情绪。

那是一个我大概知道,但是并不属于我的时代。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和这段记忆给我的感觉一样,若即若离。故事很简单,是两个找人的故事,背景是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的内容超出了电影本身——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电影本身的叙述来理解电影?

三峡好人

这部电影的主要场景都非常扎实,就好像纪录片般常态化的呈现,但是其中又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超现实”画面:比如一栋烂尾楼像火箭一样升天,以及最后在男主迷茫眼神的背后,有一个人在两栋楼之间走钢索…

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些画面,但是这种叙事语言一定是超越现实本身的,需要做引申的探讨,可是引申多少,引申到哪里去,这恐怕还得看每个人的理解。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我对此没有理解。别人的理解,我姑且一看,也不必当真。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只有和观众发生碰撞才变得有价值,不同的人可以对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份理解都属于这个人自己,我认为这恰恰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但是对于艺术的解读也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了解一些常见的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利于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理解作品力图传达的意涵,所谓学习艺术,也就是为了学习这一门艺术里的单词语法和结构,以便让我们成为艺术家沟通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说,很多艺术看不懂,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门道,没有找到理解的方法,和任何语言一样,多听多看总归就能看明白一些。

不论如何,作为一个门外汉——在任何新东西面前我们都是门外汉——保持感官的打开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艺术创作的出口和理解艺术的入口都是感官,无论是音乐、美术、电影还是文字,那些在我们看来最肤浅,最直接,最没有价值的感受,构成了作品给我们传达的第一层内容,也构成了我们形成对作品理解的底色。

《三峡好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若即若离”,就像那一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