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hent的博客

论语16 - 公治长 - 三人行(上)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我觉得这一章信息不够多。孔子评价他,虽然蹲过号子,但是却不是因为他的罪过。不但不排斥他,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见此人不一般。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因为种种“非其罪也”的原因深陷缧绁之中,虽然我们可能没必要以身相许(尤其是不应该以自己儿女身相许……),但是仍然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更加公正客观的态度。当然要了解一个人非常困难,但是不应该首先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他人,这也是我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反复想到的内容。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也太……他兄弟的女儿也可以随便听他一句话就嫁了?按照杨逢彬老师的解释:孔子之兄叫孟皮,見《史記·孔子世家》司馬貞《索隱》引《孔子家語》。此時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兒主婚。

不管怎样吧,这里有孔子的评价是:国家有道,被任用;国家没道,能够免于刑罚。我推测这背后的意思是这哥们是一个“君子”,因为君子不朋不党,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有道的时候可以被任用,无道的时候不会陷入政治算计的泥潭。

不过,可能也恰恰相反,可能这哥们很聪明灵巧,有机会就能上,苗头不对就能退,能进能退。总之,想从这里解读出自己想要解读的东西是非常容易的。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认为子贱是君子那样的人,而以此反证鲁国是有君子的,其中缺失隐含逻辑是:一个地方必须要有君子才能有更多的君子,君子不可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至于这条论证是否成立,就看这条隐含的前提能否被认可了。它的最终问题永远是,第一个君子是从哪来的。不过我觉得在儒家的体系里也很好解释,上古尧舜禹可能就是最早的君子,是他们把君子一代代传递了下来(所以要克己复礼)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杨逢彬老师的解释如下瑚璉:即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圓形的叫簋,相當尊貴,它的寓意,不去过度解读的话,就在这一个“器”字上了,孔子说:“君子不器”,可见子贡不是君子(我瞎说什么玩意呢???)

需要了解孔子的评价可能还需要更多了解子贡的生平,理解孔子是基于怎样的事实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不管怎样吧,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意味着子贡是一个值得我们(以及他其他弟子)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个地方有趣,子贡是自己问自己,这种态度本身就很值得鼓励了。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光是口才好,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但是其思想的内核却没有“仁”,这样的人是孔子说不喜欢的。放在现在,这种人就是杠精。

现在我们的观念似乎变了,口才变得很重要,口才背后的“仁”变得却越来越不重要了。孔子时代的口才是用在政治上,现在的口才是用在商业上。政治上的“仁政”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一种场景,人的“仁德”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可是商业里有「仁」吗?

商业的世界或许是我们不曾仔细思考过的暴政。

5.6 子使漆彫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悦)。

这我要批评孔子了,待人要真诚,这是真诚吗?如果你知道他会拒绝,并且也认为他不够格,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单纯只是为了考验他吗?

这种桥段倒是在电视剧里常见,属于上级对下级的考验,扔一个诱饵,看你能不能接好。这种文化莫不是就是从孔子这传下来的?

《星际信使》——科学,不止科学

# 阅读感悟

##

纪念碑刻在沉默中证明着您高贵祖先们永恒的荣耀,而您伟大的德行,正如古代英雄就足以将其不朽分与这些星星。的确,无人能质疑您不仅将迎来,而且还会大大超越您美好统治开始时最高的期待,所以您不仅会超越其他君主同龄人,还会超越自我,您每天都在超越自我,变得更伟大。——《星际信使》

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世界下的伽利略应该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是基督教的教徒,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科学家。所以他需要调和自己和上帝的关系、自己和科学发现的关系,自己和上帝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系。反观当下的科学研究者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境,他们需要考虑的关系只会更多。

以上的段落是否能作为伽利略跪舔世俗权威的例证呢?我对此采取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科学应当独立于世俗权威,但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伽利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毕竟他没有遭受其他科学家遭受的那种酷刑或处死。

我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关键不是在于颠覆政治秩序,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科学理论能够更大程度地受到关注、尊重和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伽利略是成功的。

关于伽利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问题,我将借由另一本参考读物《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来做更多的延伸。

##

展望未来,我们会充分认识到,在历经暴力、风雨,或久远年代之后,所有人类纪念碑终将消亡,可人类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不朽的符号,连贪婪的时间和嫉妒的死神都无法夺走。——《星际信使》

纵观这本小册子,其实可以当作是一篇比较古早的论文,除了参考文献,基本上该有的内容也都有了。不过这一点缺憾也怪不了他,因为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前人可以引用。

我看过的科学论文不多,文字优美的几乎没有,但是伽利略的文字还没有被“科学写作”的桎梏给框住,他的文笔中时常透露出那种兴奋和对科学的激情,这份感情跃然纸上,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错过。

##

《星际信使》作为一篇论文,记录的是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空所得到的几个新发现,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

  • 月亮的表面不是平的。他通过月亮表面的明暗变化推知月球表面也有高山峡谷,就像地球一样。
  • 木星周围有四个卫星围绕。

首先,他使用望远镜来观察,就背离了从亚里士多德那借用过来的“基于通过不借助工具的感官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推理和推断”的方法论。

第一条发现撼动了当事人们对于天宇的完美想象,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解释体系中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

而正值“日心说”和“地心说”交战的期间,这第二条发现说明,木星的周围也有像月亮一样的卫星围绕。这个发现至少说明不是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就算木星是绕着地球转的,木星也有属于自己的像月亮一样的卫星。这种结构是没有在托勒密的“地心说”中考虑到的。

可以说《星际信使》的出现,成为了撼动“地心说”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他的强大在于他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你不信?那你就自己看,如果你看到了一样的现象,那你就必须要对此有所回应,如果原有的解释框架无法对新的发现做出回应,那只能说明原来的解释框架是有问题的。

在《星际信使》的发现被出版之后,遭遇了很多抨击。首要原因就是当时别人没有这么高精度的望远镜;其次,当科学家们用伽利略的望远镜观察的时候,他们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认为是伽利略对自己的望远镜做了手脚;但是,随着更多的观测证明了伽利略的发现,他们不得不正视眼前的怪象。

##

科学会让谣言不攻自破吗?不会。

我们从伽利略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即便是有了过硬的证据,依然不能扭转人们的思维,他对于“日心说”的支持让他遭受了牢狱之灾,虽然他的经历要比布鲁诺强得多,但是这依然表现出传统思维的韧性。

科学发现如何能够重塑人们的观念?他需要科学家们的传播,需要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叙事手段,就好像伽利略在《星际信使》这本小册子里使用的方式。


# 导读笔记

在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科学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出现是受到这段时间的科学革命所推动的,所以第一个单元选读的书籍都是17世纪科学和理性萌芽时期的作品。伽利略的《星际信使》就是代表作之一。

徐贲老师导读《星际信使》的重点集中在工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科学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 工具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而望远镜的发明,不仅可以让人类看到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用观察的结果来代替之前因没办法观察宇宙而编造出来的神话和谎言。

新工具的发明,把人从神话世界拉回到了经验世界,人的知识也从猜测想象转变为经验科学,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1.工具的意义|伽利略《星际信使》1》

## 科学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17世纪,科学自身还没有办法摆脱来自政治(当时是宗教政治)权力的限制。

伽利略——屈从代替了自由。(存疑?)

科学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科学家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生活在社会和政治关系之中,必须时时应付控制他们知识活动的权力,并与各种制度限制小心周旋。 ——《2.挺不起腰杆的科学家|伽利略《星际信使》2》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春夏秋冬又一春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疑问是,这位演孩子的小演员,心理不会有阴影吗?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看到小和尚把鱼、青蛙和蛇身后绑上石头的时候,我心里只是觉得,这孩子好调皮。

在电影结束的时候,看到小和尚在鱼、青蛙和蛇的嘴里塞进石头的时候,完全不能直视。他的笑也完全无法被我解读为童真。在此刻,心理的状态被前面那个小和尚的一生经历塑造之后,看到这个小和尚的所作所为,心生悲凉。


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简单,结构明晰,就是写了四段故事,分别是一个人的幼年(春)、青年(夏)、中年(秋)、老年(冬)。故事也很简单,完全不怕看不懂。我就喜欢这种电影,故事讲的清楚,还能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作为一部提升自己对艺术电影审美的进阶之作,再好不过了。

想了想我还是不写更多剧透的东西,因为豆瓣的介绍就已经剧透完了……我倒觉得这说明这部电影的深度不是靠叙事的深度来达成的,而是靠气氛的营造。

四段故事,一个场景,有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小动物:春的狗,夏的鸡,秋的猫,冬的蛇;还有那个不知道怎么就会自动漂回寺庙的小船,以及总是会自己打开和关闭的门……


看完这部电影,强烈的宿命感和轮回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一个轮回之中,走过同样的路,可能过程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但是剥去表面的不同,我们都经历了春天的懵懂,夏天的激情,秋天的忏悔和冬天的救赎,然后把我们的轮回传递给下一个经历春天的人。

记第一次年终谈话

今天和自己的上级进行了年终谈话,在此做一些记录。

# 谈话前的准备

我稍微罗列了一下自己这在这个已经为期8个多月项目里做的事情,其中包括三类:

  • 使用到的各种技术(相应提升的各种能力)
  • 在项目里自己遇到的困难:比如起初能力不足;任务拆分不足,缺少控制节点;目标难以按期完成(缺少对时间预算的准确估计,以及不好意思拒绝其实不切实际的目标)
  • 以及自己为解决这些困难做出的努力:增加沟通节点,把大的Peer Review变成小的Peer Review,强调自己不掩饰自己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到台面上和团队成员一起协商解决等等。
  • 闪光点:在Tech Lead事假不在的一个月部分承担起了他的责任(当然了他的责任除了完成自己的模块,主要是帮助我……)
  • 这一年来的遗憾:比如因为上级之间沟通的疏忽,导致我没有接受systemd的培训;之前一周一发的邮件因为不知道该汇报什么的原因而放弃;之前希望能够自学AWS云服务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读书写东西……当然我没说)没有学
  • 对未来的展望:继续在某些技术上深耕,哪些东西想要学习,希望有可能得到适配的资源等等。

# 谈话开始

最大的遗憾是今天莫名其妙网太差,平时下载速度几十兆每秒,光便宜我看电影了,今天好家伙打个视频电话光听声音都卡得不行……

谈话开始,显然领导没觉得我是有备而来,寒暄几句之后他开始介绍今天的主题,是做一个年终的盘点之类之类的,有两份评估材料需要我们共同完成Blabla……

然后他礼貌性的问我感觉怎么样,我心想我自己准备的东西不能白准备啊,就说:“巧了,我正好准备了一些东西想要跟你说说呢,关于这一年我都做了什么,我自己做了一份盘点……”

他当然没有拒绝,他说如果不是特别长(不超过20分钟)的话,当然可以说。于是我就照着上面准备的提纲逐条汇报了一下。

我个人感觉这样还是挺好的,因为谈话的一开始我就有一种掌握主动权的感觉——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毕竟是评估我的工作,我自己当然要充分的发言。与其在一个个问题里纠缠,还不如在一开始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打个底。这种模式我想我还会继续延续下去的。

在我说完之后,领导表示很满意,他说他对我的工作是有过了解的,也问过团队成员的意见,他知道我工作很努力,收获的口碑也很好。

# 能力评估

于是我们开始共同填写评估材料,里面涉及对各种工作能力细节的评估,还有对未来的规划。

能力评估的环节,我的陈述中毫不掩饰的表明了我自己发现的自己的问题,所以在评估上的指导性很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的问题

我的领导并不跟我参与项目,他平时的管理工作主要就是批我的假……当然了如果我有其他的诉求都可以找他,但是我基本没有遇到过什么需要找他的问题,所以他对我的工作并没有直观的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能够呈现出自己的问题,对我对他来说可能都是一件好事,对我来说,我能够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他来说,可以对我的能力做出更加切实的评估,在未来为我寻找新的项目的时候可以更加贴近我的能力和预期。

未来规划的环节,他问我有没有想要更换岗位,也就是问我有没有打算升职Tech Lead。我依然很诚实地说我认为以我现在的能力,和现在项目里的Tech Lead相比我还有很多不足,欠缺很多经验,所以我还是想在更多的项目里再积累一些经验……但是Tech Lead确实是我想要发展的方向。领导表示对我的答案非常满意,他说他和我想得一样。

制定明年目标的环节,我之前的汇报又起了作用,我已经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他也已经在听我说的时候在这一栏提前做了记录,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化这些目标。

其他的环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提了。

# 收尾

到了结尾如果他不提我想我也会提的,不过他竟然提了——工资。

关键问题是到了这最关键的一环,网也到了最差的时候,所以他说的话我都只听见一句话里的几个词,还让他重复了好几遍。他大概是说公司有每年涨薪的计划,但是这种给所有人的涨薪幅度非常有限,他问我自己有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他可以和部门主管提。我想了想报了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涨薪幅度,他表示我的要求比较合理,他可以为我争取。

然后我又补充,我理解现在公司正在经历的困难,疫情让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好过,对于我而言,涨薪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在更多的项目里积累经验。

这也不是我在玩套路,而是真心话。因为我亲眼看到我的同事因为疫情在家一呆就是半年,虽然由于有补助措施经济上没有受太大影响,但是时间都耽误了。自己的经验丰富了,以后谈起工资来自然底气更足,囤粮好过冬。

# 总结

谈不上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只是做一个比较忠实的记录。我想我把我的性格贯彻到底了——真诚——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样就怎样。该准备的准备,该说的说,该要的要,努力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和实际的认识,并且把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呈现给我面前的人。

我用了什么话术吗?好像没有,我觉得这次谈话非常顺,我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坦荡荡,没有耍什么心眼。至于结果如何,那就不是我能控制得了的事情了。

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建议,不代表任何“成功”经验。于我个人是一种记录,于大家,各取所需吧~

被梦想和现实夹断的人

我想我大概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困惑的人——我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吃喝拉撒睡怎么办,或许追求梦想只属于那些自己的生活无忧的人吧?

我尝试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有些人喜欢的事情本来就可以养活自己,比如……

But, 想想那些可以稳定赚钱的工作,有哪些值得成为一个人的梦想?

就说当个程序员吧,如果一个人爱好编程,那他岂不是正好一边赚钱一边圆梦?我想应该不是的,因为对于编程的爱是一种近乎于对于艺术的追求,那是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平台上搭建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感觉——重点是「自己喜欢」。

很多程序员做着大家看起来都一样的工作,但是他们有的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有的却是在替别人打工——绝大多数都是在替别人打工。

现代社会里的商业产品,卖的可以是情怀,但没有一件是靠梦想完成的,靠的都是社畜。

这样往深了想一步,生活或者生存的本质是获取生存资源,在古代社会,这种获取的手段是通过种田捕猎,自给自足;在现代社会,是通过交换。所谓交换,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所长)生产别人需要的物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绝大多数人压根没有梦想,也没有被梦想驱使的感觉,他们打工、吃饭、看综艺、逛街、喝奶茶、刷剧、睡觉,每天可以过得很开心。

对于另一小部分人来说,这个问题也不是问题。他们是上帝选中的那种人,就是我们在书里电视里看到的那种“不顾反对”、“义无反顾”要去做一件事情的人。他可以住的地方差,可以吃得不好,但是这无法改变他的选择,他愿意从一睁眼就把时间倾注在自己所爱的事情上。

夹在中间的那一些人,就是真正困惑的人。

我喜欢读书,思考,但是我不认为我写的东西值得出版,值得成为作品。或许我有办法这样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个人品牌,做互联网社群等等;但是这是偏离我所喜爱的事情的,我最珍视的是自己思考的独立,不为了一种功利的目标而读写。

如果不考虑经济压力,我想通读中西方的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作品,不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被这些东西所吸引;我想去看各地的博物馆,感受过往的人类留下的印记;我还想看电影,电影如同书籍,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人的思索……

……谁不想呢?

道长在一次问答里提到了一个人,他是一栋大楼的保安,他特别喜欢值夜班,因为夜班一般没有什么事,他可以借此机会读自己喜欢的书——维特根斯坦。他还在网上做了一个论坛和大家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我认为这就是完美的生活了。

完美的生活是,我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获取够用的生活资料,然后把剩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自己所爱的事情上。

这里有三个需要注意的点:“有限”、“够用”和“爱”。

“有限”,很可惜,我们常常会被要求倾注无限的时间和精力在生产资料上。因为社会竞争,要求我们努力努力,更加努力,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活下来。

“够用”,很可惜,我们的欲望常常是无限的,这种欲望常常偏离自己真正所要追求的生活,而是被消费时代所推搡。商业的社会是一个螺旋,它用更吸引你的产品来吸引你生产更吸引别人的产品。

“爱”,很可惜,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爱,而只是被深度的营销所洗脑。

我自认为对于书、博物馆和电影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缸中之脑”一般无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