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前我买的Canon R100配18-45mm的套头,当时买这个相机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最便宜,最入门。我买的时候还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喜欢拍照片,毕竟听到的相机放在家吃灰的故事太多了,我以为自己也不能幸免的,所以买一个最大路的货,好出二手。
四个月来,我用这个相机一共拍了几百张照片,其中一半以上是看展的时候拍的展品,另外一半是阳台望去的天空,属实没有怎么好好拍的。按理说这部相机应该要走上吃灰的路了,然而,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积蓄。
故事要从八个月前在去宜家的公交车上说起。当时刚刚分手搬家,要置办家具,同时又在如火如荼地找工作过程中,为了补课,购买了极客时间的会员(一个技术导向的知识付费平台)。就如同其他知识付费平台一样,在18-19年最风起云涌的时候,所有平台都在出类似的课程:比如理财和摄影。鉴于我听架构的课已经耳朵生茧了,心想就听听这上面的《摄影入门课》吧!
结果出乎意料,听了前几节我就直接被劝退了,课从电影史讲起,然后是光圈快门ISO等技术内容,听得我晕头转向,我当时想:还好没入坑摄影。
但是殊不知,有一颗小种子种到我心里了。
我本着强迫症的原则,还是慢慢听完了《摄影入门课》,听到后面我觉得:
彻底劝退了!这辈子也不要碰摄影了好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是主讲小麦的声音真的很好听,那不可一世的口气也实在是有点吸引我,于是我又听了他在极客上出的第二套课《去无方向的信》,其实还是摄影入门课,只不过换了个更平缓的方式重新讲了一遍,还是光圈快门ISO,但是这次我听起来就熟悉一些了。
于是《去无方向的信》也听完了。我依然拿手机拍着烂照片。但是我有点动心思买相机了。
于是买了第一台相机,因为相机拍照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只有三个可控的参数:光圈,快门,ISO。这三者决定了曝光,也就是决定了除了画面内容以外的其他东西,而画面内容则由焦段和焦距决定。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对于参数的控制来“创造”出一张照片。
所以我买相机不是为了拍“照片”,而是为了“拍”照片,只要能让我手动控制这些参数就好。
刚开始的照片自然是过曝,欠曝,对焦也对不上。我还记得第一次拿着相机去看霍克尼的画展,我愣是在第一个厅摆弄半个小时就是为了把相机的参数调好。当时还不知道手动对焦可以放大辅助对焦,也不知道取景器的偏振度数是可以调的,所以那一次拍的照片基本全部没对上焦。但是曝光还算准确!蒙上的。
再然后,我慢慢拍,慢慢拍,虽然还是拍烂照片,但是基本可以把烂照片拍成手机拍出来的样子了,可能比手机还更令人满意一些。
我大概这样拍到七月份,一个多月前。
某一天,我关注了小麦的公众号「排照片的麦仔记」,我看到他在B站上出了两门摄影视频课。我看了大纲,其中一个和《去无方向的信》基本一样,我一般是不上当的,但是这次我本着做慈善的精神,心想我还是从他那学到不少东西的,就支持一下吧!于是就买了他的B站课程《不成体统的摄影课》。
我还怕自己都看不完,结果没想到,摄影的课真的还就是得看(废话),他一边讲我一边看,看着看着好像就学到了点什么,这些图大多数也都是在文字稿里贴出来过的,但是当时看文章这么一眼扫过去真的是没在意。
看完《不成体统的摄影课》之后,我又紧接着开始看《一个平平有奇的世界》,是摄影课的延伸,主要就是评片,看普通人的照片拍的都是啥样,问题在哪,大师拍的又是啥样,大师拍的到底好在哪,然后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些普通人学过练过之后拍出来的东西又变成了啥样。
第一次看到最后的时候我记得是个夜晚,我已经关灯准备看完这个视频就睡,结果我震惊了,震惊到我吹着电扇还在出冷汗,怎么这些人经过两个星期的练习能拍的这么好?
他们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8月7号的晚上下班,我拿着相机出门“扫街”,在家附近“建构”和“截取”。之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下次一定可以拍更好”。
从那天之后,我看世界的方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我走在路上低头的时候在思考人生,抬头的时候在建构和截取眼前的画面。
“单一主体”是很多烂照片的问题,于我而言这更多是一个观察世界方式的问题,我们的眼中常常只能聚焦到那一点点东西,而看不到周遭的环境,看不到“整个画面”,而一张照片给观者呈现的是整个画面。
这一点放在怼脸拍的肖像上都成立,当一张脸占据整个画面的时候,主体不再是这张脸,而是脸上的细节和沟壑。
从这个点切入之后,注意边角,空区的问题变得理所应当自然而然。于是拍照的过程前80%都在眼脑之间完成:
我想拍到怎样的画面?
我要拍到的画面多大? –> 我要用到多少焦段的镜头? 我离被摄主体应该多少距离才能框住我的画面?
我要拍到什么? –> 我的焦点应该对到哪里?我的景深应该保持在怎样的程度?
我要拍怎样的效果? –> 我的曝光应该调整到怎样的参数。
我出片很少,经常是逛一个下午也只按十几二十次快门,删掉废片,也就存下来几张,但是都是我相对满意的——也就是拍出来了我想拍到的。
在《不成体统的摄影课》开篇,小麦就说到:“能拍清楚就很不错了!”这看起来是个玩笑话,现在谁拍照片还拍不清楚?
在我如琢如磨几个月之后,才懂得其中的艰辛,以及“拍清楚”之后的喜悦。
后面的事情发展得非常快,我立刻决定换了相机,因为R100有一个硬伤,那就是没办法看对焦距离和景深范围,这对于手动对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的相机选择非常简单:手动操作友好,最好有物理转盘可以控制光圈快门ISO,并且能够看到景深距离——于是富士成了我的首选。当我看到Leboncoin上有人低价出二手XT3的时候我就果断入了。
很快我拍的几张照片得到了业余也摄影的同事的赞赏,然后我开始发到Instagram上。我在Ins上关注了课程里提到的大部分摄影师,算法被调教之后也开始给我推更多的照片。
越看我越觉得摄影水是真深,不是深在器材,而是深在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周一下班,从RER上下车,迎面走过很多乘客。那一刻,好似被什么东西附体一样,我看到的脸不再是“美”与“丑”,而是说不尽的曾差百态,说不尽的沟壑纵横,每一张脸孔都值得被认真欣赏,都有它独特的地方。
包括我自己的脸,我从来都会在镜子中躲避目光的脸。
摄影带给我的,远比我想象的多。感谢小麦!我本来想把这么好的课“据为己有”,但是我还是决定写出来了,如果世界上能多一个爱拍照片的人,一定会更美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