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传承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靠乐谱,另一个是靠口耳相传。
为什么学乐器要识谱?我看到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是这样:如果单纯靠背指法,靠高强度的练习学会一首曲子,很快就会忘了。又因为不会看谱,再想拾起来的时候,又得靠重新背一遍指法,重新找回肌肉记忆。而如果具备了视奏的能力,就可以减少很多对记忆的依赖。
非常有道理,我在车站看人弹钢琴经常是这样,一段顺溜一段磕巴,大概率就是忘了谱子。这个时候分两类人,一类人就放弃了,另一类人打开手机把谱子掏出来,就能弹个大差不差。
这一条路径是乐器学习的主流方式。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演奏的目的是把谱子还原出来,古典音乐的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200年后听贝多芬,是想要听到200年前他写下的音乐,虽然不同的乐团不同的指挥可能会有不同的演绎方式,但是其基础都是谱子。
做个类比这就好像背诗,谱子就是写在纸上的诗句。小的时候不识字,能背的几句诗靠的是重复大人念出来的。长大了识字了,不用背,照着书上写的就能读出来。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能看书,还是得背。现在不上学了,诗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看到还是会读。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业余学乐器的人走过的路。
而音乐确实就是一门语言,除了靠读和背,也可以靠说。这就是我认为音乐的第二个传承体系——口耳相传。我们都是先学会的说话,再学会认字的。音乐也是一样,比如Blues,Gospel,jazz这些音乐类型,最早都和教堂脱不开干系。直到今天,爵士音乐家们十有八九音乐的入门都是在教堂。他们就是从小浸淫在这个环境里,一直训练自己的听感,以至于听到就能弹出来,就好象我们模仿大人说话,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字,但是我们能听懂,也能复述。
那么如果这条路径不依靠谱子,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靠的是即兴。在这些音乐体系里,即兴演奏不是某种锦上添花,而是基本中的基本。就好像说话,我们有个主题,然后随口就说出来了,遣词造句都是随着思维的流淌而自然发生的。Jazz的即兴也是一样。
这给我的一个启发是:**不要把即兴当作一个高级技能,一个必须要等到自己技术水平很高才能去学习的技能。而应该当作学说话,从牙牙学语开始,从最简单的句子开始学习,然后慢慢提高。**不能等着自己把字典背了三分之二才开始学说话。
了解了jazz音乐的特性之后,就会发现,jazz的“正确”学习方式也许不是靠谱子(transcription)。因为它的传承方式本身就不是依靠谱子的,而是依靠听。最早演奏和学习爵士乐的人们甚至可能都不识谱,jazz的很多谱子也根本不是人能看懂的,因为来自古典音乐的记谱法并不适合于记录爵士音乐,就好像完全用拼音来记录汉语,是非常蹩脚的。
谱子依然有它的用处,那就是抵抗遗忘,但是这时候的谱子目的也改变了,为的是给自己提供最重要的提示,然后帮助自己即兴的时候不会弹跑了,尤其是在和其他的乐手合作的时候。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爵士乐里用的最多的是lead sheet(和弦谱),这种和弦谱有一个基本的主题旋律的五线谱,然后有和弦的进行,剩下的全靠乐手自己发挥。
所以,爵士乐的正确打开方式也许就是多听多看多模仿,不是依靠读谱,而是训练自己的耳朵,训练自己transcribe(扒谱)的能力。不止一个我关注的jazz钢琴家说过,他们从小学琴的时候,根本没谱子可看,就是靠一遍遍听录音,一段段模仿出来的。
现在看来,这种“笨办法”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想清楚这种音乐形式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个启示反而是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既然爵士是一门语言,那么它就有他的字词和语法,一个一个单音就是字母,和弦就是词语,和弦的进行就是句法,而这一切依靠节奏来表达。
一个音乐家说过:你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为了找一个音而把节奏打乱。 另一个说法就是:弹什么音并不重要。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只要你待在正确的节奏上,弹什么音都可以。
音和音之间制造某种关联,音乐的进行就是制造紧张和解决,所谓“错音”在这个意义上,无非就是制造了一个比较出乎意料的紧张,乐手需要做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解决这个紧张,或者利用这个紧张制造更大的冲突,再解决。无论如何,爵士乐是流动的,一路向前,不会因为错音而停下来,也不应该因为错音停下来,这也是它的魅力之一。
可惜我就属于在节奏上毫无天赋的类型,如果有一天我竟然能弹爵士了,那也算是死而无憾了!